《节气舞》-傩舞 傩舞又称鬼戏,是汉族最古老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的娱神舞蹈。 [1]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2] 傩舞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时,傩舞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 [3]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 #非物质文化遗产 #傩舞 #传统文化
00:00 / 04: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钦州人文历史 古老神秘的傩舞是流行于钦州地区岭头节的灵魂之一,它代表丰收与希望,它源自中国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傩。这种带有古傩特征的“跳岭头”习俗,其最早文献见于明嘉靖版《钦州志》卷一《风俗》中。傩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内容大致有“设坛”、“开坛”、“跳日午”、“跳三师”、“扯大红”、“跳四师”、“跳忠相”、“灭妖精”等戏段组成,通常取材于汉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戏曲故事。以颂鼓、铜锣为主要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有力,起伏跳跃,富于艺术性。钦州各乡镇现都保留有多个傩班和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近百个传统节目。傩戏有四人、八人、十二人三种。表演者身着古装,头戴帽子,脸挂面具,手执刀、斧、戟、剑、棍、锄、铲之类的农具兵器。戏中人物栩栩传神,表演时而诙谐有趣,围观的人群经常会因为表演者口语化的幽默说词而暴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时而神秘诡异,整个山坡充满了阴森森的气氛,不由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表演傩戏时由村民们扮演的傩神要戴上各具象征意义的面具,面具是木雕的,既有宗教人物,如开山、钟馗等,也有世俗人物,如傩公、傩婆等。在傩戏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直、刚烈、反常、和蔼、温柔、妍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跳岭头”,是一种为村屯辟邪收妖除瘟、祈求庄稼丰收、人畜平安、保护村屯清吉所进行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多在村边缓坡岭头上举行,所以又叫“跳岭头”,祭祀过程中一人击象鼓指挥全局,二人敲锣配合鼓声,老道公跟随音乐节奏,有次序地完成每一个程序。从现在还跳的几个舞蹈的特征动作一一击掌转身装山字头等舞姿看来,它与广西壮族花山壁画中的“乐舞”相同。据1983年中国舞蹈研究所的人员到钦州对该舞蹈进行录像时说:“这种舞蹈传说产生于尧舜时,现在全国已不多见。”2006年,“跳岭头”被确定为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钦州跳岭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0:00 / 04: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