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懷樸廬1周前
兴灭国,继绝世:祖先崇拜与政治伦理 "兴灭国,继绝世"是我国古代一项源远流长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核心在于要求统治者在政权更迭后,对前代政权及其后裔保持必要的尊重与安置,使其宗庙祭祀得以延续,血脉传承不至断绝。此制度设计深刻体现了我国文化中的祖先崇拜传统以及德政智慧。 追溯此思想之起源,可见其根脉深植于上古的治国实践与观念之中。《论语·尧曰》篇明确记载,尧舜禅让之际所嘱托的治国大法中,即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之语。此思想后世不辍,《尚书·盘庚》记载商王盘庚告诫臣属:"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这句话揭示了商代政治中的重要观念:君臣通过共同的祭祀活动结为命运共同体。这一观念为"继绝世"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即保障祭祀的延续不仅是王室的职责,也关乎所有臣属后代的福祉。 周代初年,这一思想得到了系统的实践和发扬。《礼记·乐记》有详细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此即所谓“三恪二王后”之制。这一系列政治安排,体现了周人对政权合法性的独特理解:新政权的确立不仅依靠武力,更需要通过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与尊重来获得认同。这些举措使得前代圣王的祭祀得以延续,在当时赢得了各方的支持与归心,对于稳定新王朝秩序意义重大。 《尚书大传》对此制度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古者诸侯始受封,则有采地。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其采地不黜,使其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这一政治制度的意义十分深远。它既是对胜利者的道德约束,要求其保持政治宽容;也是对失败者的基本保障,使其宗庙血食得以延续。在"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思想的实际影响。田和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后,仍将末代齐康公迁至海滨,给予一城之地,"以奉其先祀"。这一做法表明,即便是在权力更迭的非常时期,公然"绝人祭祀"仍是挑战政治道德底线的行为。 这一发端于上古、彰显于周初的政治智慧,其后便深深嵌入我国的政治伦理与法律实践之中,并进一步下沉至宗族社会的治理层面。国家律法对"祭田"等祭祀产业的特殊保护,正是"采地不黜"原则在微观社会的延伸。也正因如此,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秦可卿临终向王熙凤托梦时,#兴灭国继绝世 #政治伦理 #祖先崇拜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23
断章取义缴事实,命里藏着辫子魂,我劝你别叫魂。 评价历史朝代和政权,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全面、辩证地分析其历史作用,既不能脱离具体历史条件全盘肯定,也不能无视其历史局限全盘否定。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既有维护国家统一、奠定现代中国疆域基础、促进民族融合等积极方面,也存在闭关锁国、制度僵化、后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未能有效抵御外侮、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等消极方面。历史学界对清朝的评价早已形成共识,即应放在具体历史脉络中客观看待,既肯定其历史贡献,也批判其落后与腐朽。 任何试图以“维护某个民族”为借口,片面美化或歪曲清朝历史的行为,本质上不是真正维护民族利益,而是违背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这种做法若走向极端,可能会忽视历史进步的潮流,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者利用来制造民族对立,这与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相违背。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成员,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评价历史应基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非狭隘的民族视角。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不是陷入片面的历史虚无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误区。对于任何歪曲历史、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76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Ethan Li2周前
毛选第一卷-井冈山的斗争-湘赣边界的割据 和八月的失败 #毛泽东选集 #读书分享 #政治学 割据背景与条件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战略原则 “在统治阶级政权的暂时稳定的时期和破裂的时期,割据地区对四围统治阶级必须采取不同的战略。...在统治阶级政权比较稳定的时期,例如今年四月以后的南方各省,则我们的战略必须是逐渐地推进的。这时在军事上最忌分兵冒进...在地方工作方面,则完全不注意建立中心区域的坚实的基础。 八月失败原因 “八月失败,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时期,反而采取在统治阶级破裂时期的政策,分兵向湘南冒进,致使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和省委派充边界特委书记的杨开明,...只知形式地执行湖南省委向湘南去的命令,附和红军第二十九团(成分是宜章农民)逃避斗争欲回家乡的情绪,因而招致边界和湘南两方面的失败。 失败具体过程 “七月十七日由酃县出发,向郴州前进。...第二十九团随即自由行动,跑向宜章家乡,结果一部在乐昌被土匪胡凤章消灭,一部散在郴宜各地,不知所终。...八月三十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乘我军欲归未归之际,攻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凭险抵抗,将敌击溃,保存了这个根据地。”
00:00 / 04: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