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秦汝绪5月前
生命体征知识1 生命体征是评估人体基本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生命体征在,人就活着,生命体征消失了,人就死了,生命体征不平稳,也就意味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正受到威胁,有危险。传统意义上的核心生命体征主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这四项。 1. 体温(Body Temperature) 定义:指人体内部的温度,反映机体新陈代谢和产热散热的平衡状态。 正常范围(不同测量部位略有差异): 口腔温度:36.3℃~37.2℃ 腋窝温度:36.0℃~37.0℃ 直肠温度:36.5℃~37.7℃ 异常意义: 发热(体温高于正常范围):常见于感染、炎症、肿瘤等。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寒冷暴露、甲状腺功能减退、休克等引起。 2. 脉搏(Pulse) 定义: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搏动的次数,反映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正常范围: 成人静息状态:60~100 次 / 分钟 儿童: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如新生儿可达 120~140 次 / 分钟) 异常意义: 心动过速(>100 次 / 分钟):可见于运动、情绪激动、贫血、甲亢等。 心动过缓(<60 次 / 分钟):可能为生理性(如运动员)或病理性(如房室传导阻滞)。 脉搏不齐:提示心律失常(如房颤、早搏)。 3. 呼吸(Respiration) 定义: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 正常范围: 成人静息状态:12~20 次 / 分钟 儿童:20~30 次 / 分钟(年龄越小,频率越高) 异常意义: 呼吸增快(>20 次 / 分钟):见于发热、缺氧、心肺疾病、酸中毒等。 呼吸减慢(<12 次 / 分钟):可能由颅内压增高、麻醉药物过量、代谢性碱中毒等引起。 呼吸节律异常(如潮式呼吸、间停呼吸):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病变。 4. 血压(Blood Pressure, BP) 定义: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常指动脉血压。 正常范围(成人静息状态): 收缩压(高压):90~139 mmHg 舒张压(低压):60~89 mmHg 异常意义: 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 和 / 或舒张压≥90 mmHg):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低血压(收缩压<90 mmHg 和 / 或舒张压<60 mmHg):可导致头晕、乏力,严重时休克。#医学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生命体征 #抖出健康知识宝藏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9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温度对人体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维持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适宜的体温(一般为36-37.5℃)是保证体内生物化学反应顺利进行的基础。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对温度极为敏感,体温稳定能确保酶活性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障新陈代谢、营养物质吸收与转化等生理过程的正常进行。 ♥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体温略微升高(如37℃左右)有助于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使其更有效地识别和清除病原体,增强人体抵抗力。反之,体温每下降1℃,免疫力可能降低30%以上,低温时免疫细胞活性减弱,易导致感染风险增加。 ♥保障神经系统正常运作 正常体温有助于维持神经信号的传导速度和准确性,确保大脑清晰思考、感知外界并协调身体各部位动作。体温异常可能影响神经功能,导致头晕、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促进血液循环 适宜体温使血液保持适当流动性,能高效将氧气、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同时带走代谢废物。体温过低会使血液循环减慢,影响器官供血和代谢,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温则可能加重心血管负担。 ♥影响疾病发生与发展 ☘️低温与疾病风险: 长期低温可能引发心脏病、糖尿病、肾病、癌症等,因低温导致血液循环减慢、代谢废物堆积、免疫功能下降。 ☘️高温与健康问题: 高温环境可能引发中暑、热射病,加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负担,但适度体温升高(如发热)是身体对抗感染的自然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 ♥与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相关 适宜的睡眠环境温度(如20-25℃)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而体温异常可能影响情绪、精力和工作效率。此外,中医认为体温与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密切相关,体温低可能导致身体寒凉、气血不畅,引发多种不适。 ♥建议:日常注意保持适宜的体温,避免长时间处于过冷或过热环境,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注意保暖,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健康中国#提升体温#增强免疫力#温度的重要性#保暖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雨天爬山容易失温 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的现象。雨天爬山容易失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雨水导致身体潮湿:水的热传导效率高,是普通衣物导热速度的25倍到30倍,当衣物被雨水打湿后,身体热量会迅速散发。即使环境温度不是很低,也会因热量快速流失而导致体温下降。 风力加大热量散发:山上通常风力较大,风力每增加一级,体感温度会降低2度左右,极致会降5度到6度。风雨交加时,“风冷效应”会使身体热量散失更快,进一步增加失温风险。 高海拔地区气温更低:登山目的地多为高海拔地区,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便会降低6℃。如果雨天在高海拔地区爬山,低温加上潮湿环境,更容易引发失温。 身体能量消耗大:爬山是一项高强度的运动,雨天爬山时,身体需要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和应对复杂路况。如果能量补充不及时,身体产热能力下降,也容易导致失温。 雨天爬山失温后,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1. 转移至温暖避风处:尽快转移到能躲避风雨的安全、温暖的地方,如山洞、房屋等,避免继续受风和雨侵袭。 2. 更换湿冷衣物:脱掉浸湿的衣物,包括帽子、手套、袜子等,并用干毛巾擦干身体,换上干燥、保暖的衣物。 3. 增加保暖措施:用保暖的睡袋、毯子等包裹患者,也可以使用热水袋(用毛巾包裹,避免烫伤)或暖宝宝放在患者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有大血管的部位,帮助提升核心体温。 4. 补充能量:轻度失温的可以小口慢饮温热的含糖饮料或热巧克力等,以补充能量和水分,但中度或重度需要禁食禁水,防止窒息。 #户外运动#运动健康科普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6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中医将保暖视为养生防病的核心智慧之一,认为人体的阳气是生命动力的来源,而寒邪是损伤阳气的主要因素。下面这个表格帮你快速了解中医强调保暖的关键原因和对应方法。 中医视角核心原因保暖的关键受益与建议方法 抵御外邪,防病之源寒邪具有“收引”特性,易致气血凝滞,引发疼痛。避免感冒、关节痛;建议随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 温通经络,运行气血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保暖是气血顺畅的保证。改善手脚冰凉,预防痛经;可通过热水泡脚、艾灸等方式。 固护阳气,滋养脏腑“阳气者,若天与日”,是身体能量和温暖的根基。维持脏腑正常功能,提升免疫力;可通过温补饮食(如羊肉汤)、充足睡眠来养护。 💡 重点保暖部位与方法 身体有些部位尤其需要保暖,它们或者是经络要道,或者是脏腑所居,或者是容易受寒的关口。 • 头颈部:“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大部分阳经都循行于头部,此处散热多,易受风寒。颈部有风池、风府等要穴,风寒侵袭易诱发头痛、感冒,甚至影响心脑血管。建议:风寒天气外出佩戴帽子和围巾。 • 腰背部:后背是人体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防御外邪的屏障)循行之处。腰部为“肾之府”,肾中精气对全身至关重要。腰背受凉易伤阳气,导致腰背疼痛、免疫力下降。建议:常晒背部以助养阳气,穿戴背心或腰封加强保暖。 • 腹部:腹部为阴,阳气相对较少,且内有脾胃等重要脏腑。此处受凉易引发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对女性而言,腹部保暖与生殖系统健康关系密切。建议:可通过按摩腹部或使用热水袋、中药热敷包外敷来驱寒固阳。 • 腿脚部: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足部受寒会反射性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且足少阴肾经循行于足底。建议:穿戴宽松舒适的保暖鞋袜,坚持每晚用热水或中药沐足方泡脚,这是脚部保暖的好方法。 🔄 顺应季节的“智慧之暖” 中医强调保暖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并非一味多穿。 • 冬季:全面保暖,封藏阳气。冬季是“封藏”的季节,养生重在“去寒就温”,保护阳气不受耗伤。此时应特别注意头部、背部、足部的保暖,外出戴好帽子、口罩,穿上棉鞋。饮食上可适当温补,如食用羊肉、坚果等热量高而营养丰富的食物。 • 春季:适度“春捂”,有收有放。春季阳气初生,气温波动大,穿衣需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重点保暖手腕、腰背、肚脐和腿脚等部位。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