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生存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与痛苦共存的开始。 合上金初珑的《我是幸存者吗?》,许久无言。心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一个事件的幸存者面对心灵的创伤,幸存下来后的二次伤害,让人忍不住心痛!这本书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书,它像一把精致而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幸存者”这个词汇表面上的意义,而是露出了底下复杂而真实的血肉。 “幸存”,并非结束,而是另一种苦难的开始在我们通常的叙事里,“幸存”是一个带着劫后余生庆幸感的词,是悲剧的句点。但金初珑用她319天的挣扎告诉我们,生存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与痛苦共存的开始!作者说:“我的身体离开了梨泰院,但灵魂的一部分被永远困在了那个夜晚。”这句话道尽了所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核心:幸存者活在了时间的断层里,身体在此刻,灵魂却永陷彼时。这让我反思,我们社会对“幸存者”的想象是多么粗暴和简化。我们期待他们“坚强”,期待他们“感恩”地活下去,却拒绝承认和接纳他们的破碎、脆弱与无法愈合的伤口。这本书狠狠地撕下了这层虚伪的期待。然而,这本书的底色并非全是绝望。 在极致的黑暗中,金初珑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勇气 —不是假装坚强、迅速振作的勇气,而是允许自己不坚强,承认自己破碎,并学会与痛苦共存的勇气。去;真正的幸存,不是幸运地活下来,而是重新找到“活下去”的意义与联结。 #我的私人书单#女性力量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好书分享 #幸存者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从七个支架到血管自愈,我重拾生活信心 2024年8月30日夜,胸口剧痛如无形之手攥住心脏,呼吸间满是憋闷。我抱着侥幸熬到次日清晨,手机里智能手表的心脏数据一片通红——心律失常、早搏预警刺眼,我才慌乱赶往保山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的冷光、心电图机的滴答声与医生凝重的脸,击碎了我的侥幸。“急性心肌梗死,立刻住院!”44岁的我,被“心梗”二字砸得大脑空白。住院整日,胸口疼痛如钝刀割神经,恐惧与无助不断蔓延。 当晚造影检查更令人崩溃:右冠状动脉RCA中段闭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中远段95%闭塞,回旋支LCX中段100%闭塞。“马上放支架,否则有生命危险!”医生话音刚落,两个支架置入RCA,疼痛终于缓解。我恍惚被推出手术室,见妻儿含泪,出院时医生“另两支血管需择期处理”的叮嘱,却如巨石压心,让我对未来充满迷茫。 2024年10月8日,我在云南省阜外医院迎接又一场手术。清醒躺了三小时,导管穿梭血管的触感让我神经紧绷。直到医生说LAD开通并置入5个支架,我才松了劲,泪水夺眶而出。算上之前的2个,心脏已有7个支架,望着桡动脉伤口,想到仍闭塞的LCX,我忍不住悲观:44岁就要靠支架续命,未来难道要被病痛捆绑?此后日子,我小心翼翼,对生活没了热情,觉得人生蒙了层阴影。 2025年10月14日,距首次手术整一年,我来处理LCX。躺在造影台上,我手心冒汗,已做好再放支架的准备。可医生突然回头笑说:“你这血管太神奇!原来100%闭塞的,现在通了!”反复确认后,惊喜冲散了所有不安。医生说血管目前闭塞70%,但供血良好、有侧支循环,无需介入治疗,只需日常养护。 被推出手术室时,阳光洒在身上,温暖得让我险些落泪。从一年前心梗突袭,到植7个支架后迷茫,再到如今闭塞血管奇迹通畅,这段经历像场跌宕的梦。我摸了摸胸口,那里跳动的不仅是心脏,更是重生的希望。如今我坚持锻炼、合理饮食,重拾工作热情,也更珍惜家人。这场与心脏的“战斗”让我明白:心怀希望,生命就永远充满可能。#心脏支架 #心梗 #冠心病 #冠心病支架 #冠心病康复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9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14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