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仰走下神坛:宋代佛像“下凡记” 杭州飞来峰的南宋摩崖弥勒,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脚边还围着一群天真烂漫的童子。这样的佛祖,早已走下神坛,融入人间。宋代的佛像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亲民”?答案,藏在社会、宗教与思想的深层变革中。 🧭 一、社会的繁荣与世俗化的土壤 宋朝经济发达、政局稳定,市民阶层迅速壮大。人们的精神追求开始转向现实生活,祈福、求财、祈寿成为主流信仰需求。佛像必须“接地气”,才能回应大众心理,从神圣走向亲和,也就成为必然。 🕯 二、禅宗兴起与佛教自身的转向 禅宗成为宋代主流,提倡“即心即佛”,主张从日常生活中体悟佛法。寺庙逐渐成为集宗教、经济、娱乐于一体的公共空间。佛像因此变得更温和、更人间化——它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带着笑意坐进了人群之中。 📜 三、三教合流与信仰本土化 儒家的孝道、道教的福寿观念不断渗入佛教。宋徽宗甚至下诏合佛、道为一教,佛祖被称为“大觉金仙”,菩萨称“大士”,佛道造像服饰通用。佛像从此摆脱外来宗教的程式约束,吸收了更多中国审美与生活气息。 🪶 四、从“神像”到“凡人”:造像的视觉转变 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以布袋和尚为原型,成为最具代表的世俗形象。观音造像更趋柔和,有的盘腿歇坐、有的骑瑞兽麒麟;地藏与罗汉也被塑成面貌各异、情感丰富的“人间众生”。宋代艺人用雕刻语言告诉世人——佛性,就在人性之中。 🌏 结语:信仰的落地与人间的觉悟 宋代佛像的世俗化,不是信仰的衰退,而是信仰的落地。它让佛教艺术脱离空洞的神性,回到生活的现实之中。千年之后,我们仍能从这些笑容可掬的佛像里,看见一代人对生活的理解,对信仰的重新定义——神性不在天上,而在人间。 #宋代佛像 #古代美术 #犍陀罗 #佛造像 #历史与文化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5: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3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8
00:00 / 06: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