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聆听一曲《问佛》,风轻、人淡、心静感悟人生 佛说:人这一生,皆在渡。那么到底什么是“渡”? “有人渡你,给你的是温暖和力量;有人渡你,给你的是鞭挞和坚强。无论是哪一种,凡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都是冥冥之中注定该出现的人,总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没有人平白无故对你好,对你好的人,是渡你的人! 没有人无缘无故把你伤,伤害你的人,是渡你的人!” 我们在“渡”中成长,我们在“渡”中坚强,我们在“渡”中领略生活的坎坷荆棘、柴米油盐,体会聚散离合、得到失去……是那些经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是那些磨难,茁壮了我们的内心。 其实,人生就是修行,无不法拿起的欲望,放下便是安然!生活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身心本无累,累的是背负大多!当你疲惫不惧,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放下,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智慧与释然!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柔顺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静了,处境就美好了。一个人做好自己就够了,你以什么样的心去处世,就会活成什么样的人。人生,因为爱而美丽,岁月,因为爱而恒久。 人生也是一次旅行,走过的山水,都是风景;尝过的欢愉,都是幸福。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愿尝尽尘世烟火的我们,仍能用一颗无尘的心,守望生命如初的美丽! #音乐#情感#怀旧#早安 #程氏苗堂总站店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问佛”是一种充满哲思的心灵叩问,在佛教文化中,佛常以智慧点拨世人破迷开悟。以下从不同角度呈现“问佛”的意涵与启示: 一、问佛为何:世人的困惑与求索 世人问佛,多因人生遇困: - 求因果:为何善未得善报?为何命运多舛?佛曰:“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种因得果如影随形,然“因”需因缘和合方显“果”,当下所见或非全貌。 - 寻心安:执念难消、欲望难平,佛答:“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心若躁动,纵处极乐亦觉苦;心若安定,虽居陋室亦得宁。 - 探生死: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佛示:“生死如幻,轮回不息。”生命如流水相续,不执“生”之狂喜,不怖“死”之终结,当活在当下。 二、佛之应答:超越逻辑的智慧 佛不直接作答,常以公案、比喻破人执迷: - 问:如何放下? 佛举茶盏:“手痛否?”僧答:“执久则痛。”佛曰:“痛而不知放,是为愚。”执着如握热炭,放手即解脱。 - 问:何为慈悲? 佛指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清净心;香远益清普润众生,是利他行。”慈悲非滥情,而是智慧观照下的善意流露。 - 问:何谓修行? 佛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日用常行中——吃饭时专注饭,做事时心无杂,即是正念。 三、问佛的真谛:自悟自度 佛家常言:“佛是觉悟者,众生是未醒佛。”问佛的本质,是向内在智慧寻求答案: - 外求转内观:与其求佛赐福,不如问自己“是否善护心念”。佛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心若光明,福田自现。 - 破执见本性:世人常困于“我”与“非我”的分别,佛以“无我”破执:如眼观万象,眼不自见眼;人逐名利,却忘“名利如衣,本不属于身”。 - 当下即净土:问佛何处有极乐?佛曰:“心净即国土净。”不怨环境污浊,先修自心澄明,一念慈悲起,处处莲花开。 四、现代启示:问佛中的生活禅 在快节奏时代,“问佛”可化作日常修心: - 烦恼时问:此念从何起? 如工作压力骤起,不被情绪裹挟,反观“压力源于求完美,还是怕失去?”看清执念,方能轻装前行。 - 抉择时问:何者合本心? 面临名利诱惑,以“良知”为佛灯:“此路是趋炎附势,还是无愧于心?”守正而行,方得长远。 - 孤独时问:何需外境暖? 独处如面佛,不避孤独而观心:“心若荒芜,热闹亦是荒漠;心若丰足,寂静即是繁华。”#自己的原创作品#晚上好8点30#人生感悟#抖音小助手@Ww汪汪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赤松德赞王若有所思地问道:"大士所言,是否意味着夫妻之间并无真情?" "真情倒是有,"莲花生大士笑道,"只是这真情,并非你们所想的那般。世人所谓的爱情,多是贪欲、占有、依赖,混杂着前世的业力纠缠。真正的情感,应当是慈悲、智慧、无私的关爱。"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你们可知,为何我说配偶并非亲人?" 众人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个关键问题的答案。 "因为真正的亲人,是那些能够在你觉悟路上给予帮助的人,是那些与你有甚深法缘的人。而世间的夫妻,多是互相牵绊,增加彼此的贪嗔痴,反而成了修行路上的障碍。" 这时,一位年轻的比丘举手问道:"大士,那我们是否应该避开婚姻,独身修行?" 莲花生大士摇头道:"非也。出家与在家,皆是修行之道。关键在于是否能够看破执著,以智慧处理情感。如果能够将夫妻关系转化为修行的助缘,互相帮助觉悟,那么即便在家也能成就。" "那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益喜措嘉追问道。 "首先要明白,你的配偶不是你的所有物,也不是你快乐的来源。他或她只是一个与你有缘分的众生,需要你用慈悲心对待。其次,要放下占有欲和控制欲,学会以无条件的爱去关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婚姻的本质——它是修行的道场,不是享乐的场所。" 娘·定埃增仍然对刚才的话心有余悸,颤声问道:"大士,那我对现在妻子的感情,又算什么?" "那是业力的显现,也是修行的机会。"莲花生大士慈悲地看着他,"你前世对她的怨恨,今生通过婚姻关系来化解。如果你能以慈悲心对待她,不仅能消除前世的恶业,还能为彼此种下善的因缘。" 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的大门。原来世间的情爱恩怨,竟有如此深刻的内涵。 赤松德赞王感慨道:"大士所言,让人醍醐灌顶。可是,这样的道理,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理解和实践呢?" "这正是问题所在。"莲花生大士叹了口气,"世人执著于表面的现象,不明因果业力的深层规律。他们以为找到一个完美的伴侣就能幸福一生,却不知道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解脱。"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归心1周前
核心思想:一切佛法经典、修行法门,乃至世间万法,皆因人的存在和智慧而建立,其根本在于自心觉悟。 "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 修多罗:指佛经。 大小二乘:大乘(菩萨道)与小乘(声闻缘觉)。 十二部经:经的十二种体裁(如长行、偈颂等)。 皆因人置:所有经典和教法都是为人类而设立。也就是说佛经,教法皆因人的根器与需求而存在,若无人类,佛法便无意义。 "因智慧性,方能建立。"佛法需依赖人的智慧才能被理解、实践和传承。 "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若没有人类,一切法便无从谈起。万法因人的认知和存在而显现。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万法因人的心识活动而兴起,强调"心"的主导作用。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经书是佛陀为度化众生而说,因人的需求而存在。 "缘其人中有愚有智。"众生有愚痴与智慧之分,佛法需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施教。 "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痴者为凡夫,智慧者。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者向智者请教,智者为其开示佛法。 "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愚者若顿悟自心,便与智者无二无别。也就是说觉悟的瞬间,凡夫与佛的界限消失。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若不悟,佛也是众生;若一念觉悟,众生即是佛。佛性本具,迷悟只在一念之间。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万法不离自心,一切现象皆由心所现。 "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既然万法归于自心,何不直接反观内心,当下体悟真如本性?顿悟法门,不假外求。 1. 佛法因缘而起:一切教法因人的存在和智慧而建立。 2. 心为根本:万法由心所现,一切现象的本质是人的心识活动。 3. 顿悟成佛:不须向外求法,只需内观自心。 4. 平等性:愚者与智者本质无别,觉悟后皆可成佛。佛性本具,迷悟只在一念。 随缘而聚,同证菩提。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 #每天学习一点点 #修行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