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及常见的解读如下: 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仅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赞誉他;再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一等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诚信不足,人民才不会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悠然的,慎重地对待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解析: - 统治者的四个层次: - “太上,下知有之”:这是最高明的统治者,他在治理上采取减少干预和束缚,上顺天理下应民情,使得人心淳朴,天下太平安宁。老百姓只知道有统治者,但对他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如同“人在道中不知道,鱼在水中不知水”,人们安居乐业,自然而然地生活。 - “其次,亲而誉之”:次一等的统治者能走到老百姓身边,推行仁政,勤政爱民,不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可亲可敬,和人们相处融洽,所以受到大家的亲近和赞誉,这是令人满意的好君主。 “其次,畏之”:这类统治者以刑罚治理国家,制定严苛的规章制度,不管是否合理,让老百姓稍微犯一点小错就会受到严重惩罚,在这种高压的施政下,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只能畏惧并远离。 - “其次,侮之”:最差的统治者全无章法,胡作非为,靠阴谋权术愚弄欺骗百姓来维护自己的统治,老百姓视他为敌人,会对其唾弃。 关于“信”的理解:统治者自身的诚信非常重要,如果统治者不讲信用,那么人民自然也不会相信他。这强调了统治者要以诚信为本,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悠兮其贵言”:“悠兮”表示悠然的状态,“贵言”指慎重地发号施令。最好的统治者不会轻易发布政令,而是让国家和社会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运行。这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即统治者不过多干预,让人民能够自由地发展。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事情办成功了,百姓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好像和统治者的干预没有关系。这反映了老子理想中的政治状态,统治者的治理能够达到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让人民在不知不觉中受益,并且认为一切都是顺应自然的发展。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十七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对于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看法,强调了“无为而治”、诚信以及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的管理和领导提供了一定的启示#读书 #学习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道德经】第十七章第二篇 通用版(王弼本):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帛书版(马王堆汉墓出土): 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功成事遂,而百姓谓我自然。 【解析】 一:信不足,案有不信 —— 问题的总根源 · 内涵:所有管理困境(命令被抵触、政策被曲解、团队阳奉阴违)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被管理者,而在于管理者自身的 “信不足”。 · 这个“信”包含两层: 1. 诚信:政令朝令夕改,赏罚不公,承诺不兑现。 2. 可信度/能力:决策屡屡失误,领导无方,无法带给团队安全感。 · 核心:信任就像堤坝,一旦管理者自身出现裂痕(信不足),民众的不信任洪水(有不信)便会汹涌而至。 这是对“其次,侮之”这一最差境界的直接解释。 二:悠兮/犹呵,其贵言 —— 核心修养与手段 · 内涵:这是针对“信不足”开出的解药。要如何建立坚实的“信”? · “贵言”:即珍视自己的言语,不轻易发号施令。因为“多言数穷”,话说多了,命令下烦了,反而会加速失败,暴露无能,损耗威信。 · “悠兮/犹呵”:是“贵言”时的心理状态——从容不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每一个决策和指令都经过深思熟虑,确保其正确性和可执行性。如此一来,每出一言,都分量千斤,自然能建立威信。 三: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终极境界与标志 · 内涵:这是“太上,下知有之”治理效果的具体展现。 · 在管理者“贵言”的治理下,体系自然运行,事业取得成功(功成事遂)。 · 而最关键的是百姓的反应:他们不觉得这是上位者的功劳,反而认为 “是我们自己本来就这样成功的”(我自然)。 · 核心:这标志着管理者的成功达到了极致——他完全隐没了自己的“有为”痕迹,让百姓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得以完全发挥,并拥有了十足的主人翁感。他如同一位高明的导演,戏演完了,观众却把掌声全部给了演员,认为演员的精彩表演是自发完成的。#云顶之弈 #原创视频 #道德经 #智慧人生 #国学文化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8: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译文: 1. “太上,下知有之” · 译文:最高明的统治者,百姓仅仅知道他的存在。 · 解读:理想的政治状态是统治者不扰民,不刻意彰显权力,百姓安享自在,几乎感觉不到被治理。 2. “其次,亲而誉之” · 译文:次一等的统治者,百姓亲近并赞美他。 · 解读:统治者通过仁政赢得民心,但已落入“有为”的层次,需要依靠道德感化维持权威。 3. “其次,畏之” · 译文:更次一等的统治者,百姓畏惧他。 · 解读:依靠严刑峻法和威慑统治,如法家主张的“以力服人”,民众因恐惧而服从。 4. “其次,侮之” · 译文:最下等的统治者,百姓轻蔑、反抗他。 · 解读:统治者失信于民,政策昏乱,导致民众公开鄙视和抵制。 5.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译文:统治者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信任他。 · 解读:强调“信”为治国之本,政治权威的崩塌始于统治者的失信行为。 6. “悠兮其贵言” · 译文:悠然谨慎,不随意发号施令。 · 解读:呼应“行不言之教”(第二章),主张统治者应少干预、重实践。 7.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 译文:大功告成,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 · 解读:治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民众感觉一切成就源于自身本能,而非外力强加,暗合“道法自然”的核心。 核心思想 1. 统治者的四重境界 老子通过对比强调:无为而治(“不知有之”)优于“德治”(“亲誉之”)、“法治”(“畏之”)和“暴政”(“侮之”),倡导统治者收敛权力欲,回归“道”的谦抑特质。 2. 政治信任与权威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揭示了统治合法性的根源——公信力。这与儒家“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相通,但老子更主张通过“不言”“无为”建立信任。 3. “自然”的终极理想 结尾的“我自然”是全书画龙点睛之笔:真正的成功是让民众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自发实现和谐。此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服务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有深远启示。 #道德经 #道教文化 #道教 #国学文化 #国学智慧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