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8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3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5: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2: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4-《资本论》1卷4章2节22 拿单纯的流通过程来说。两个商品所有者彼此购买对方的商品,流通过程表现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就使用价值来看,双方都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就交换价值看情况就不同了。 如果抽象地考察,简单商品流通只是商品的形态变化。这种形式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商品价值的变化,只限于它的货币形式的变化。因此,就使用价值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不是增大价值的手段。 假如交换的是等价物,那末,任何人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都不会大于他投入流通的价值。就不会有剩余价值形成。但事情并不是纯粹地进行的。因此,假定是非等价物的交换。 假定卖者可以高于商品价值出卖商品,把价值100的商品卖110,这样就得到剩余价值10。但是,他以后又成为买者,第三个商品所有者也把商品贵卖10%。那位卖者赚得了10,但是作为买者要失去10。实际上,全体商品所有者都高于商品价值10%互相出卖商品,这与他们把商品按其价值出售一样。 反过来,假定买者以低价购买商品。结果一切照旧。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既不能用卖者高价出卖说明,也不能用买者低价购买说明。 坚持剩余价值来源于加价,是假定有一个只买不卖,从而只消费不生产的阶级。这个阶级不断用来购买的货币,必然是靠一种权利,从那些商品所有者手里流到这个阶级手里的。把商品高于价值卖给这个阶级,不过是骗回一部分白白交出去的货币罢了。这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方法。 所以,还是留在卖者也是买者、买者也是卖者的商品交换范围内吧。 商品所有者A可能非常狡猾,总是使他的同行B受骗,而B也报复不了。A把价值40镑的葡萄酒卖给B,换回价值50镑的谷物。A把较少的货币变成了较多的货币。在交换以前,A、B手中总价值是90镑。在交换后,总价值还是90镑。流通中的价值没有增大,只是它在A和B之间的分配改变了。一方的剩余价值,是另一方的不足价值。显然,一个国家的整个资本家阶级不能靠欺骗自己来发财致富。 可见,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00:00 / 1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1
00:00 / 06: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