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谁懂啊!最近多所高校突然掀起“压学分减水课”大潮,直接冲上热搜前排,评论区瞬间炸锅!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直接砍22学分,相当于少上一学期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部分专业更狠,最多减30学分;中央财经大学要求普通专业学分不得超145分,还有东北农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纷纷跟进,这波操作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为什么能让学生狂喜、老师焦虑,全网都在疯狂讨论? 其实这波热搜爆火,核心原因就是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和期待!首先必须说“水课”这个老大难问题,早就成了大学生的集体吐槽点。有985新生爆料,自己选的线上高数课是模糊录播,收音差到听不清,一学期下来根本没点开几次,全靠B站自学;还有同学吐槽某些课全程念PPT,签到就给过,期末随便写篇论文就能及格,花了时间却啥也没学到,这种“无效上课”谁能忍?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卢晓中直接点破,不少“水课”源于教师不愿创新,把课程当私人资源,学生获得感极低,所以“减水课”一提出,立刻戳中年轻人的共鸣,大家疯狂转发吐槽自己遇到的奇葩水课,热度自然蹭蹭涨。 其次,学分“瘦身”背后的教育改革趋势太让人期待了!要知道国内大学学分普遍比国际一流大学多五分之一,十年前北京建筑大学自动化专业学分超180分,现在要压缩到150分左右,学生终于能从密密麻麻的课程表中解放出来。这可不是单纯减课,而是“加减协同”的大动作: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翻译专业三分之一课程都和AI相关,新增“大语言模型与翻译”“人工智能翻译伦理”;北京建筑大学直接加了自主创新课程板块,把科创竞赛内容搬进课堂;大学英语也在“瘦身”,减少应试课程,新增学术英语、国际人才英语,实用性拉满。这种“砍掉水课、补上金课”的操作,既给学生减负,又贴合时代需求,家长盼着孩子学到真东西,职场人羡慕这种高质量教育,自然引发全年龄段⚫#霍霆玄 #科普 #内容过于真实 #钱美华 #饥荒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高校砍学分压“水课”,究竟能否奏效? 大学生吐槽“水课”浪费时间,早已不是新闻。 11月4日《南方周末》又推出一则关于砍学分压“水课”的报道说,多所高校出手了——复旦大学砍掉22个学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部分专业甚至狠减30学分。学生们有些欣喜:“终于不用在无聊的课上‘浪费生命’了!” 但别高兴太早——学分砍了,“水课”压了,改革能否真见效,还得过三关。 第一关:老师得从"知识的灌输者"变成"思维的点燃者"。 以前有的老师一学期教五门课,课堂效果堪比“流水线打包”。如今课少了,却也倒逼教师思考:什么知识值得教?什么能力真正重要?但改革阻力不小——有些老师习惯了老套路,突然要换新课,简直像让火锅店改卖沙拉,浑身不自在。不过,抱怨归抱怨,这种“阵痛”迟早会来的。 第二关:学生得从“刷分的机器”变成"知识的探险者"。 一些高校推行自由选课制度,学生却仍然陷入了“绩点焦虑”——选课先问“给分高不高”,而不是“有没有用”。这就像减肥只关心体重数字,不管身体是否健康。学分减了,但若学生还是围着绩点打转,不过是把“内卷”换了个赛场。理想状态应该是:学生理直气壮地选课,冲着“有意思”去,而不是冲着“好拿分”来。 第三关:大学得从"文凭印刷厂"变成"创新孵化器"。 过去有人说,大学是“入学时一块铁,毕业时一颗螺丝钉”。如今不少学校忙着给课程“贴AI标签”,比如把“翻译课”改成“AI+翻译”。但这只是表面更新——如果评价体系还是“学分绩点定终身”的话,学生照样会为了0.1的绩点争破头。真正的改革,得让大学从“流水线”变成“创意工坊”,比如像有些高校那样,加大支持竞赛、创新实践纳入课程,让学生真刀真枪地搞创新。 说到底,砍学分压“水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如果只是把180个学分压到150个学分,老师仍然照本宣科,学生仍然埋头刷分,那只不过是把“注水肉”进行了压缩——味道没变,体积小了而已。真正的成功,则是让教师回归启迪智慧的本分,让学生回归探索知识的本能,让大学回归培育创新的本质。当我们听到学生说"这门课太有意思了,我自愿为它熬夜"时,那才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大学生吐槽“ #教育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
00:00 / 06: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3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1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9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