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晚,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自11月4日起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计划收购山东#天一化学 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权及其他股东股份。 作为基础化工企业,#亚星化学 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氯化聚乙烯 和烧碱。而天一化学主要从事溴系列产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产品包括溴素、十溴二苯醚、四溴双酚A等,广泛应用于阻燃、医药、农药等领域,年产值高达10亿元,其中40%出口海外。若此次收购顺利完成,亚星化学有望通过溴化学品业务与其主力产品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完善产品矩阵,提升在精细化工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亚星化学正面临严峻的经营压力。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44亿元,创下近十年同期利润亏损的最高纪录。同时,公司正处于“生产经营和新项目建设”的双主线工作中,多个新材料项目处于建设关键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支持。 财报显示,近年来亚星化学的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从2022年的66.69%增至2025年前三季度的85.1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的现金流状况也不容乐观,货币资金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较大,2023年及2025年前三季度均为负值。 此外,亚星化学与增资方关于PVDC项目的投产与盈利兑现协议即将于2025年末到期,若未能按期完成投产或签订正式订单,增资方有权要求回购。但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该项目尚未投运。 在此背景下,筹划收购天一化学控制权,可以说是亚星化学一次重要的战略突围。但除了自身的财务压力外,此次收购还面临着复杂的交易结构挑战。 天一化学股权结构相当复杂,股东多达24家,而亚星化学目前仅与标的公司控股股东——山东天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意向书。如何协调各方股东的意见、确定交易条件,仍是不小的难题。其公告明确提示,本次交易尚处于筹划阶段,具体方案仍在商讨论证中,存在不确定性。 这场跨所有制并购还隐藏着诸多深层挑战:国企与民营企业在管理文化、决策机制上的融合难题;员工身份转换可能带来的人力风险;受欧美禁售溴系#阻燃剂 影响引发的当前全球阻燃剂市场变局;以及溴素开采所涉及的安全环保、手续资质等敏感问题……每一项都考验着亚星化学的整合能力。 总体来看,亚星化学拟收购天一化学的举动既是其摆脱经营困境的重要尝试,但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战略风险。最终能否成功实现预期目标,还需看亚星化学如何应对后续的各种挑战。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近日,潍坊资本市场一桩“强弱联合”的并购案引发广泛关注:连续亏损的老牌上市公司亚星化学(600319.SH)拟收购同城纳税明星企业天一化学。这起看似“蛇吞象”的交易,可能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更像是地方国资主导下,兼顾企业转型、资本退出与区域产业升级的系统性整合,其背后折射出新时期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考量。 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2001年上市的本地化工企业,亚星化学在2019年政策性搬迁后陷入发展困境。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营收仅9.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0.97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44亿元,货币资金不足1亿元,陷入典型的“上市平台空心化”危机。尽管公司曾尝试跨界医药、白酒等领域寻找第二增长点,但相关并购均未成功落地,其对优质产业资产的需求十分迫切。 反观并购标的——天一化学,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公司源起于1994年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设立的中试基地,2002年正式组建后,依托研究院的技术积淀和潍坊滨海区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深耕溴化工细分赛道。通过承接研究院80%以上的科研成果转化,并与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深度合作,天一化学在溴素高效提取等关键技术上保持行业领先,其开发的多款产品成功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扎实的科研根基为其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产品远销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达3000多万美元,多年稳居当地纳税20强。2022年,公司营收达18.10亿元,净利润2.60亿元,净资产近13亿元,展现出强劲的经营质量。 然而,这家优质企业同样面临发展瓶颈。其在2022年启动A股上市辅导后主动终止,在当前IPO审核趋严的背景下,背后二十余家投资机构亟需规范的退出渠道。因此,通过并购纳入上市公司体系,成为其最具可行性的选择。 #亚星化学#天一化学#区域产业整合#潍坊滨海 #国资平台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近日,亚星化学拟收购天一化学成为市场焦点,天一化学作为溴化学品企业被许多媒体称为行业“隐形冠军”、“龙头企业”。然而,在中国溴化工产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家企业虽行事低调,却凭借硬核的合资背景、丰富的产品线与成熟的海外市场布局,在中国溴化工产业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潍坊中以溴化物有限公司。 回溯历史,中以溴的前身——山东海化集团阻燃剂厂,是中国最早实现溴系阻燃剂产业化的企业之一。20世纪90年代,国内溴系阻燃剂主要产品——十溴二苯醚(DBDPO)多依赖进口,工业化生产技术尚属空白。彼时,山东作为全国溴资源主产区,正处于溴化工产业起步阶段,而作为省内盐化工龙头企业的山东海化集团凭借技术与资源优势,成为备受业界期待突破这一困境的核心力量。 1996年,海化集团正式组建阻燃剂厂,集中力量攻关十溴二苯醚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并于次年成功实现技术突破,一举填补了国内空白。由于当时溴系阻燃剂利润丰厚,吨利润可达数万元,这一技术突破迅速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入局。2000–2010年间,山东先后涌现出超过20家溴系阻燃剂企业,其中不少企业的技术路线均借鉴了中以溴(原山东海化集团阻燃剂厂)的早期经验。 然而,随着环保政策趋严和市场竞争加剧,传统工艺逐渐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1999年,山东海化集团与全球顶尖溴化学品行业巨头——以色列死海溴集团合资成立“潍坊中以溴化物有限公司”,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溴化技术与清洁生产工艺。这一转型使中以溴在产品质量与环保指标上实现双跃升。而产品热稳定性、杂质控制等关键指标也成为行业标杆。销售端则实现了90%以上产品出口,市场覆盖欧美、东南亚、日韩、澳大利亚等地区,还辐射土耳其、斯洛文尼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这不仅为公司打开了广阔市场,更让中国溴化学品在全球市场获得更多认可,也为国内同行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可参考的渠道模式。 中国溴化工行业在经历初期的技术扩散之后,已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中以溴走的是“高端”路线,而其他溴系阻燃剂企业则凭借规模与成本优势占据主流市场。 未来,随着欧盟阻燃剂新规(EU)2023/264等的实施,中国溴系阻燃剂行业必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升级。作为潍坊滨海区溴化工企业的重要一员,中以溴和天一化学、山东海王等企业借助区内完善的配套体系,必将协同发力,共同推动潍坊滨海区成为全球溴系阻燃剂领域的“产能核心”与“技术标杆”。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4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4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82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