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若水6月前
关于平等性智"转"与"不转"的深度解析 一、体性不转的经教依据 1. 《大乘佛地经》直指本具 经文明示:"平等性智者...此智自性本无转变,法尔如是",这与《华严经》"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完全相通。第七识作为清净意根,本质即是平等性智的显现场所,犹如明镜本具映照功能,非由修得。此观点在《楞严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中得到印证,强调觉性本自具足。 2. 末那识的清净性辨析 《大乘入楞伽经》明确指出:"末那二种相,我法二执著,清净无漏时,是则涅槃智",揭示末那识具有染净二分。其执藏功能如同水流执持河道,是法尔如是的轨则运作,非属染污造作。玄奘译"执持识"的实体化倾向,恰是唯识宗曲解意根本净的关键。 二、相用需转的实践指向 1. 执我本质在第六意识 所谓"凡夫执我",实为第六意识对第七识执藏功能的妄认。第六意识将第七识的"如如鉴照"扭曲为"我相"执取,如同将镜中影像误作实有。《坛经》云:"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的实质,是破除第六意识对第七识功能的错解。 2. 转识成智的修证机理 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关键在于破除两种妄执: - 妄执一:将第七识的"恒审"功能误作"我思"主体 - 妄执二:将第八识的种子流注误作"自我"实体 通过四念处观修(观身不净、观受是苦等),逐步剥离第六意识对意根的妄执投影。 三、经论矛盾的圆融观照 1. 《成唯识论》的方便说 玄奘"转第七识得平等性智"之说,实为对治凡夫将第七识实体化的权巧施设。《密严经》"如来清净藏...常住无终始"揭示:所谓"转依"只是显发本具智性,非灭识造作。 2. 翻译差异的深层影响 梵文"manas"本指动态的"思量功能",玄奘译为"末那"时已隐含实体化倾向,而真谛译"无没识"更贴近本义。这种翻译差异导致后世将第七识的鉴照功能异化为"染污识"。 四、修行实践的印证标准 1. 现量证知的境界特征 真见道者实证"意根清净"时,呈现三重现观: - 能所双泯:超越"我思故我在"的认知框架 - 鉴照无间:意根如镜映现万法而不作取舍 - 转依不二: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同时显发 2. 对治方法的次第选择 初修者可依《瑜伽师地论》"五心观"(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调伏第六意识,渐次体会第七识的本来清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0
“何期自性”出自《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开悟时所说。 -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性”指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本自清净”是说自性原本清净无染,不被世俗偏见束缚,也无情绪欲望捆绑。就像明镜,虽能映现美丑等影像,但镜子本身始终光洁明亮,从未被污染,众生的自性亦是如此,只是被无明和执著遮蔽。 -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自性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非由某种原因产生,也不会因任何原因消失,是永恒不变的。如《心经》中所言“不生不灭”,就像海水,浪花生灭是表象,海水恒常才是本质,自性亦如此。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圆满无缺,具足智慧、德能与福报。众生本具与如来同等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智慧,无需向外寻求。正如佛陀所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如如不动,不会因外界的干扰、诱惑、困难等而动摇。无论面对顺境逆境,自性都稳如泰山。就像大海深处,无论海面如何惊涛骇浪,深处始终平静安稳,不为所动。 -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是万法根源,具无限创造力,宇宙万物皆由自性显现。如艺术家创作作品、科学家发现规律、思想家提出理论,看似是个人努力成果,究其根源都是内在觉性的妙用。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9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7
00:00 / 08: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