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三平祖师公 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的群山环抱中,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刹——三平寺。这座始建于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的寺庙,由晚唐高僧义中禅师(俗名杨义中)创建,以其独特的“三殿半”建筑格局闻名全国。寺庙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结构匀称,大雄宝殿、祖殿、塔殿次第而上,展现了唐代禅宗建筑的智慧与匠心。 寺内供奉的“三平祖师公”义中禅师,是闽台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佛教俗神。他祖籍陕西高陵,生于福建福清,自幼不食荤腥,十四岁出家,历经多位禅宗名师指点,终成一代高僧。唐武宗灭佛时,他率众僧避居平和深山,不仅保护了禅宗法脉,更以医术救治百姓,传授农耕技术,帮助山民开荒拓土,被尊为“广济大师”。圆寂后,其慈悲济世的精神演化为民间信仰,信徒遍及闽粤、台港澳及东南亚,仅台湾分庙便超过五十座,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纽带。 三平寺的信仰活动独具特色。每年农历正月初六(祖师诞辰)、六月初六(出家日)、十一月初六(圆寂日),香火鼎盛,烟花昼夜不息,信众络绎不绝。寺内“借钱”习俗尤为特别:香客可从塔殿石龛中取钱币,象征向祖师“借财运”,日后需以数倍奉还,寓意诚信与感恩。此外,“蛇侍者”与“虎侍者”的传说更添神秘色彩——寺中供奉的灵蛇雕像,据传是义中降伏的护法神兽,当地无毒黑蛇被视为吉祥物,信徒认为偶遇即得福兆。 如今,三平寺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其信俗更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数十万海内外信众来此朝圣,在龟蛇峰下、虎跑泉边,聆听千年钟声,感受跨越时空的慈悲与智慧。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签一俗,皆诉说着禅宗文化与民间信仰的交融,见证着两岸血脉相连的深情厚谊。#三平寺 #三平寺祖师公 #闽南 #信仰 #爱飞的茶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8
方丈和住持谁更大? 你是不是也以为“方丈”和“住持”是一回事?其实从千年前的唐代开始,这两个称呼就藏着寺庙里的“权力密码”。 唐代佛教鼎盛时,“方丈”本是对寺院最高领导者的尊称——源于《维摩诘经》中“方丈之室”的典故,象征住持者的德行与智慧能容万物,只有规模较大的寺院(比如皇家敕建的大寺)才有资格设方丈,相当于“寺院CEO”,不仅管教务,还掌寺院田产、戒律、对外事务,甚至能影响地方宗教风气。 而“住持”最初更像“职务名”,意为“主持佛法修行”,在一些中小型寺院里,住持可能就是日常管理僧众、主持法事的负责人,但如果寺院等级够高,住持之上才会有方丈。打个比方:唐代的大慈恩寺(玄奘主持的寺院),玄奘作为方丈,统管全寺,而下面的“住持”可能负责具体的禅堂、经堂事务。 到了宋元时期,寺院管理制度逐渐规范,“方丈”成了“住持”的“升级版”——只有经过官方认证、德高望重的住持,才能被称为方丈,甚至有些寺院只有方丈,不另设住持。就像现在的大学,校长(方丈)之下可能有多个学院院长(住持),但顶尖大学的校长,地位显然更高。 现代寺院里,这种层级依然存在:一般来说,方丈是寺院的“精神领袖”,需具备深厚修为和社会影响力,可能同时担任多个寺院的指导职务;而住持则更偏向“日常管理者”,负责寺院的具体运营。简单说:方丈是“掌舵人”,住持是“执行长”,前者地位更尊,资历更深。 所以结论是:从历史到现在,方丈的地位大多高于住持,不是谁权力大,而是承载的宗教意义和寺院层级不同——就像江湖里的“盟主”和“分舵主”,差的是辈分、威望,更是寺院的规格与传承。#方丈和住持谁的地位更高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方丈和住持谁更大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9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51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