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看懂古代各个年龄的叫法❗ 1.幼儿时期 襁褓qiǎng bǎo: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襁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孩提:指2至3岁的幼儿。“提”本义是“抱”,此词常用来泛指童年。 始龀shǐ chèn:指儿童开始换牙的年龄,男孩约8岁,女孩约7岁。也泛指童年。 垂髫chuí tiáo:指3、4岁至8、9岁的儿童。古代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2.少年时期 总角:指8、9岁至13、14岁的少年。古时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常用来泛指童年时期。 九龄:9岁。 外傅之年:10岁,指儿童外出求学之时。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3.青年时期 金钗:女子12岁。 豆蔻dòu kòu:女子13、14岁。源自杜牧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男子15岁。到了这个年龄,男子会把原来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jí jī:女子15岁。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发簪)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龄。 二八:女子16岁。也称“破瓜”,“瓜”字可拆分为两个“八”字,故称。 弱冠: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4.中年时期 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强仕:40岁。《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指男子年富力强,可以出仕。 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知非:50岁,《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艾服: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服官政。” 5.老年时期 花甲:60岁。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共六十个花甲子,故称。 耳顺:60岁。源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杖乡:60岁。古代君王赐予老人手杖,表示60岁后可拄杖行走于乡里。 古稀:70岁。源自杜甫诗:“人生七十古来稀。” 杖国:70岁。指70岁后可拄杖行走于都城。 致事:70岁。同“致仕”,指官员退休的年龄。 杖朝之年:80岁。指80岁后可拄杖入朝。 耄耋之年mào dié:泛指80至90岁的高龄老人。 鲐背之年tái bèi:90岁。老人背上生斑如鲐鱼之纹,故称。 #年龄#雅称#上学吧文常#文学常识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9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2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1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