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十月一寒衣节 在中国文化中,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寒衣节”,是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此日上坟祭祖,为逝去的亲人焚烧寒衣等物品,以表达哀思与怀念。 以下是关于十月一上坟的规矩和传统习俗: 1.准备祭品:寒衣,准备纸质的衣物、被褥等,象征性地为亡者送去温暖,抵御寒冬。食物,包括水果、糕点、肉类等。香烛纸钱,点燃香火和蜡烛,以及焚烧纸钱,寓意着对祖先的供奉和祈福。 2.上坟时间:通常选择上午时段前往墓地,认为此时阳气较盛,适合进行祭祀活动。避免在日落之后气前往,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阴郁氛围或安全隐患。 3.仪式流程:清扫墓地,清理杂草、擦拭墓碑,保持墓地的整洁,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摆放祭品,将祭品整齐摆放在墓前,同时点燃香烛。诵读祭文或祈祷:可以朗读事先写好的祭文,或者心中默念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家族的祝福。注意焚烧寒衣及纸钱时,边烧边默念先人姓名,以示送达。告别,完成仪式后,向墓碑鞠躬行礼,然后缓缓离开,不宜回头张望。 4.注意事项 安全第一,务必注意防火安全,确保周围无易燃物,并在结束后彻底熄灭火源。尊重环境,保持卫生,不随意丢弃垃圾。情感真挚,祭祀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的缅怀与感恩,真诚的情感是连接生者与逝者的桥梁。 十月一,祭奠先人,遵循这些传统规矩,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逝去亲人深情厚谊的体现。 #十月一寒衣节 #传统习俗#寒衣节的讲究#祭祀用品 #热门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寒衣节 [11/20]星期四]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寒衣节相传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授衣过早,宋朝时期这一习俗就被移至十月朔日。民间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节气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寒衣节的来历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典故和朱元璋授衣的传说。据有史可究,它源于周朝,《诗经》有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故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寒衣节。寒衣节的风俗主要表现在北方,它有授衣和烧衣的方式。后来,随着历史演变,逐渐以祭祀为主。 从《礼记·月令》中说,周天子在寒衣节这一天祭祀祖先,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妇女们则是拿出棉衣送于远方戍边服役的亲人。 到了宋朝时期,从《东京梦华录》一书中说,十月日,宰臣已经被授衣服锦袄三日。又有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中说,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寒衣节出现了拜祭先人,扫墓的习俗。 习俗 烧寒衣:也就是准备供品,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吃面条: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寒衣节吃面的习俗习俗由来已久。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红豆饭: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