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本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他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于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是净饭王的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梦见白象入胎后怀孕,在返回娘家途中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分娩。悉达多出生时即能行走七步,莲花遍地,并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七日后其母摩耶夫人离世,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悉达多自幼接受贵族教育,文武双全,16岁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育有一子罗睺罗。29岁时,他目睹人间生老病死的苦难,毅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他先追随两位隐士学习禅定,后独自苦修六年,几近饿毙,最终认识到苦行无法解脱。35岁那年,他在菩提树下冥想49天,破除无明,悟得“缘起法”与“四圣谛”,成就无上正觉。 成道后,释迦牟尼在鹿野苑首次说法,度化五比丘,建立僧团。此后45年间,他游历恒河流域传法,教化频婆娑罗王等信徒,创立以“八正道”为核心的教义,强调中道修行,反对极端苦行或享乐。其思想挑战了婆罗门教权威,主张通过自力修行解脱轮回。 80岁时,释迦牟尼在拘尸那迦城的娑罗树下涅槃,临终嘱咐弟子“以戒为师”。他的一生从王子到觉者,展现了追求真理的历程,其教义至今影响全球,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基石。 #佛陀#剪映#即梦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0
雁荡山佛教兴于南北朝梁昭明太子曾在芙蓉峰建下寺庙造佛塔,为雁荡山的开端。唐西域高僧诺詎那因幕雁荡山“花村鸟山”的美誉,率领弟子300人来雁荡山弘扬佛教,被后人封为雁荡山开山鼻祖。 灵峰为雁荡三绝之首,灵峰的日景耐看,夜景销魂。高270米的灵峰岩与右侧的倚天峰紧紧相依,白天是如聚手合掌,被称为合掌峰。合掌峰如一对丰满的乳房,又有了双乳峰和东方维纳斯的雅称,灵峰如一位高大魁梧的男子,倚天峰是披发女郎像双手搂着心上人的脖颈,如久别重逢的夫妻,因此合掌,又叫夫妻峰。当夜幕降临,山峰的轮廓在夜色中褪去细节,变成了剪影,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人物。 夫妻峰也是夜景的绝对主角。 展现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 夜景游览通常被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叙事过程,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看到的景观依次变化: 黄昏恋:一位老僧和一位老婆婆的侧面像。 相思女:一位少女倚靠山岩,思念远方的情人。 夫妻峰:高潮部分,有情人终成眷属。, 牧童峰/雄鹰敛翅:变换角度,夫妻峰又变成了一个放牧的孩童或收敛翅膀的雄鹰。 站在东瑶台的观景台上可以把合掌峰、观音洞、北斗洞尽收眼底。 观音洞:镶嵌于合掌峰之中的九层楼阁,形成了建筑和洞穴完美结合,可谓巧夺天工。也是雁荡山第一洞天。需要攀登400多级台阶才能到达。洞内有佛殿、天王殿、大雄宝殿等,最高层供奉着观音菩萨。在洞内抬头仰望,可见一线天光,称为“一线天”。 北斗洞:形似倒挂的葫芦。洞内建有道观,香火鼎盛。 在东西瑶台走下山道可以经过灵峰古洞,灵峰古洞形成于600多年前,总共有7个洞,洞洞相连。走在果盒桥畔,看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古亭和奇峰,那一刻,你不再是欣赏一幅山水画,而是真正走进了画中。水声、风声、鸟鸣声,共同构成了一首立体而清幽的乐曲,洗涤着都市带来的烦嚣。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6: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2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6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3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5
Jin3周前
释迦牟尼佛,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佛经上说:悉达多太子出生不久,一位很有名望的预言家,号称阿私陀的仙人来到王宫给太子占相。阿私陀看到太子,先是非常惊喜,转而又悲伤地流下了泪水。净饭王问他为何又喜又悲,阿私陀仙人回答:太子的相貌太好了,人间找不出第二人来!将来如果继承王位,一定是位“转轮王” (印度古代称能以威望统一四方天下的君主),因此我为国王高兴。但据我的观察,太子必定要出家学道,并能得到最高成就,成为人天至尊的导师,拯救世人离苦海。可惜我已经老了,听不到太子的教诲了,所以我为自己悲哀。净饭王听到占相仙人的话,也是又喜又忧。他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国王从此千方百计防止太子出家修道。悉达多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被他看到之后,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净饭王发觉自己的儿子对人世间的苦难情景思虑太重,深怕太子产生厌世出家念头,就为他建造了三座豪华的宫殿(称三时殿),又选来上百名美丽的少女随时为太子歌舞。在悉达多16岁的时候,便为他娶了他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为妃子。企图从生活的享乐上束缚太子,让他放纵,沉迷娱乐。但是这一切并未能引起悉达多的兴趣,反而使他感到太喧嚣,太扰人,使他很厌烦。 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以及如何解脱,这些问题一直萦绕着他。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最终他舍弃王位,选择出家修行。 出家后悉达多前前后后跟随了几位导师学习,但觉得他们的教义,无法彻底解答苦难之谜,于是他开始独自苦行,在森林中禁食禅定,身体消瘦到极致。历时6年之久,最终他意识到极端的苦行并非正道,而是要走中道,也就是不偏不倚的平衡之道。 35岁时终于在菩提迦耶的一颗菩提树下悟道,成为觉悟者 即佛陀。然后创立佛教(弘法49年,80岁涅槃)。 佛陀的核心教义为四圣谛和八正道。主张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强调慈悲与智慧。他的教诲,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对全球文明产生深远影响。 (佛陀是2500年前曾经行走于人世间的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通过自己的修行,内观和证悟,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他所带来的智慧和法教,并不是让我们去相信什么理论,或者去崇拜谁。佛陀的法教,向我们指明了内在之路的真谛。获得证悟和解脱的唯一道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佛陀引导我们,向自己的内在去寻找外在这一切的终极真相。) #佛 #视觉震撼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