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疏桐1周前
提示词 岑参鲜为人知的一生:从名门之后到客死他乡的边塞诗魂 岑参(约718-769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因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他的一生充满坎坷与壮志未酬的悲情,其诗歌以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慷慨报国的豪情著称,成为盛唐气象的重要代表。然而,在这位伟大诗人背后,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 显赫家族与家道中落 岑参出身于一个曾经显赫的官僚家庭,祖上三代为相,侍奉过大唐四位皇帝。他的曾祖父岑文本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伯祖父岑长倩是高宗朝的宰相,伯父岑羲则是中宗和睿宗时期的宰相。这样的家世背景在唐代极为罕见,本应让岑参享有优越的成长环境。 然而,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地改变了这个家族的命运。岑长倩因卷入高宗、武则天、太平公主的政治漩涡,被诬谋反,五子同赐死,岑氏亲族被流徙数十人。到岑参父亲岑植这一代,虽然也官至刺史(仙州、晋州刺史),但家族地位和经济状况已大不如前。更不幸的是,岑参5岁时父亲去世,家道进一步中落。 两次出塞的传奇经历 岑参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两次出塞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人生,也成就了他作为边塞诗代表的文学地位。 第一次出塞(749-751年) 33岁时,岑参弃文从戎,首次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西域,担任幕府掌书记。这次出塞 早年经历与科举入仕 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曾三代为相,但至父辈家道中落。5岁丧父后,他由兄长抚养,13岁起刻苦读书,习文习武,立志重振家族荣光。20岁时赴长安献书求官未果,23岁困守京师三年后返乡。29岁(天宝三年,744年)进士及第,但仅获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九品小官),负责管理兵器,郁郁不得志。 两度出塞与诗歌创作 33岁时,岑参弃文从戎,首次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西域,写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等诗,描绘西域苦寒与思乡之情。36岁因唐军战败受挫,39岁二次出塞,任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创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等名篇,以“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情展现边塞奇景与英雄气概。其诗风从首次出塞的“愁苦基调”转向第二次的“雄奇壮丽”#岑参 @抖音纪录片 @创作者中心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空芯灯1月前
刘禹锡:风雪淬诗魂,晚霞满桑榆 当长安城繁花似锦,他是最耀眼的那片新叶。三十二岁的刘禹锡,与挚友柳宗元等人,以“永贞革新”为笔,欲为沉暮的王朝重绘山河。然而历史的骤雨倾盆而下,百日维新戛然而止,将他抛向了“巴山楚水凄凉地”的漫长放逐。 这一去,便是二十三年。 但苦难,从未能让他低下高傲的头颅。在朗州的江声里,在连州的瘴烟中,在夔州的猿啼下,他将个人的悲怆,炼就成了照耀千古的诗句。 他以桃花为箭,射向命运的不公。 初次被召回京,他游玄都观,笑题“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讥讽朝中新贵,再遭远贬。十四年后归来,故地重游,他挥毫再书:“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已不仅是讽刺,更是一份穿越时间、笑对风霜的宣言。 他以陋室为舟,渡向精神的彼岸。 当和州知县将他逼至仅能放下一床一桌的斗室,他未曾怨天尤人。青苔蔓上石阶,草色映入帘青,他在此间写下《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间破败小屋,因他的人格光辉,成了华夏文明中最巍峨的精神殿堂之一。 他以沉舟为衬,托起万木春的希望。 收到白居易为他鸣不平的诗句,他回赠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将自身的困顿化为滋养希望的背景,这份胸襟,超越了个人际遇,抵达了天地境界。 暮年归洛阳,挚友白居易感伤于夕阳晚景,他却提笔写下了最温暖的箴言: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漫天的霞光,正是他用二十三年风雪,一寸一寸打磨出的生命底色。 千年回响: 刘禹锡的一生,是一部用诗歌写就的励志史诗。他教会我们,生命的尊严不在于避开坠落,而在于跌落时,依然能保持仰望星空的姿态。他将“凄凉地”活成了“淬诗魂”的熔炉,在陋室中筑起了精神的琼楼。 当命运给予寒冬,他便是那枝最倔强的红梅,以傲骨为枝,以诗心为瓣,在历史的天空下,凛然绽放。 #历史人物 #诗人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6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