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5: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7: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1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6: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1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音离畅2月前
困扰陆川、陈凯歌的谜团,这本书终于讲清了❗ 历史总是扑朔迷离让人想要一窥究竟。秦朝的故事更是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极具戏剧化的故事,拥有无可比拟的魅力,吸引人们去探究。 . 秦王一生遇刺四次,第一次是著名的荆轲刺秦,发生在统一之前的公元前227年;第二次高渐离刺杀秦始皇,发生在统一后的第二年;第三次张良博浪沙狙击秦始皇,发生在统一后的第三年;第四次无名刺客行刺秦始皇,发生在其继位后的第五年。 . 其他三次史书记载都很简单,唯有荆轲刺秦司马迁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和艺术加工。本着治学的严谨,很多学者对其真实性进行了考察探究。 . 在《刺秦 重新认识秦王朝》中,作者李开元经过多方考据,对刺秦的细节做了详细分析,结合考古现场资料,合理还原了《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王中记录的场景,揭示了一些我们不曾注意到的细节。 . 比如原文中讲到秦王负剑拔不出来,仓皇而逃。导演陆川、陈凯歌在重构这个画面时都产生了困扰,无法让秦王从背上拔出剑。 . 后来日本建造师用左手握剑鞘,右手在头上握剑柄,左手往下扯,右手过肩往上拔,演绎了背后拔剑的方式,但是秦王长剑是挂在腰上的,这种方式有些牵强。 . 孙机先生在论文《玉具剑与璏式佩剑法》中,揭开了困扰众人的谜团。 . 在洛阳中州路2415号墓的挖掘中,发掘出剑璏,也就是一种剑扣,经过考察公元前8世纪后期流行璏式佩剑法。 . 秦时人们外面穿着深衣,上下衣裳连在一起,腰间系着腰带,配短件时要将腰带穿过剑鞘上的剑璏系于腰间,而佩长剑时,要在腰带外另系一条剑带,将剑带穿过剑鞘上的剑璏系于腰间。 . 剑带系得较为松,便于剑璏滑动,拔长剑的时候,先将剑鞘向身后滑动,使其前短后长,就能把键拔出来了。《史记》原文中“负剑”一词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是滑动剑鞘将剑推到身后的意思。 . 而且这种佩剑方式不仅流传于中原,还流传到边缘地区和国外,云南、北亚的匈奴、印度西北部的贵霜、中亚的波斯都有相关记载。 . 以小小剑璏看人文交流,从微观物料见宏观发展,也足见这本书记载的价值。 . 荆轲刺秦所带的燕国督亢地图原址在哪? 《史记》中记载的游士尉缭讲的秦始皇心理生理特征是否真实可靠? 荆轲刺死秦王会改变历史吗? …… 历史留给我们的疑团太多,《刺秦》深入浅出地将各种学术依据、考古资料、个人研究成果穿插讲解,为我们揭秘。#读书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