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8
朱朱💫1月前
邶风(7)·凯风 【原文】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音释义】 邶(bèi):《诗经》“十五国风”之一。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 棘(jí):落叶灌木,即酸枣。 夭夭:树木嫩壮貌。 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令:善,好。 爰(yuán):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浚(xùn):卫国地名。 睍睆(xiàn huǎn):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 【译文】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邶风·凯风》的核心创作背景是子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愧疚与感念,含义是借自然意象抒发对母亲辛劳的心疼,以及自身未能好好报答的自责。 创作背景 主流观点认为,此诗创作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卫国,作者是家中子女。当时母亲独自抚养七个孩子,付出了极大辛劳,子女长大后,看到母亲因操劳而日渐衰老,对比自身未能给予足够慰藉与回报的现状,内心充满愧疚,于是借“凯风”“棘树”等日常景象,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与自责之情。 核心含义 📚歌颂母爱之深:诗中以“棘心夭夭”比喻子女在母亲呵护下成长,用“劬劳”“劳苦”直接点出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直白歌颂了母亲无私、深沉的付出。 📚 抒发子女之愧:反复强调“我无令人”“莫慰母心”,凸显子女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即便有七人,却没能让母亲过上舒心日子,充满了对母亲的愧疚与自责,而非单纯的感恩。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8
00:00 / 05: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1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