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72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从“体外铁肺”到“磁悬浮心” 人工心脏60年,终末期心衰有救 “我的心脏停跳了,但我还活着。”2024年,72岁的张大爷在接受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后,握着医生的手说出这句话。如今他不仅能散步买菜,还能帮着带孙子——这在60年前,是医生不敢想象的奇迹。从笨重的体外装置到植入体内的“磁悬浮心”,人工心脏的每一次迭代,都在改写终末期心衰患者的命运。今天,我们就揭开人工心脏60年进化的神秘面纱,看看人类如何用科技“再造心跳”。 一、初代探索:1960年代“体外铁肺”,让心脏暂停跳动成为可能 在人工心脏出现前,终末期心衰等同于“死刑判决”。1964年,美国医生柯尔夫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人工心脏临床试验——这台被称为“铁肺心”的装置,重量超过70公斤,完全置于体外,通过粗大的导管与患者心脏相连,靠电机驱动模拟心脏泵血。 虽然这台初代人工心脏仅让患者存活了120分钟,但它证明了一个关键事实:机器可以替代心脏完成泵血功能。不过初代产品的缺陷显而易见:体积庞大无法移动、导管感染风险高达80%、泵血效率不足,只能作为心脏移植前的临时过渡装置。 直到1982年,美国医生德弗里斯为患者克拉克植入了第一台可长期使用的人工心脏“Jarvik-7”。这台装置虽仍需体外控制台支持,但让克拉克存活了112天——这个数字在当时震惊了医学界,也让人工心脏从“实验室概念”走向临床实践。 二、二代突破:2000年代“轴流心”,从体外走进体内的关键一步 初代人工心脏的“体外困境”,让科学家意识到:只有实现装置体内植入,才能真正提升患者生活质量。2000年后,以“轴流式”技术为核心的第二代人
00:00 / 08: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