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5: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
孙大圣i1年前
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的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它个别的所做的,就是资本全体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场合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当新的生产方式被普遍采用,因而比较便宜的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和它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的时候,这个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的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个人工作效率。 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减少生产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不论在一定的情况下结合工作日怎样达到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是由于提高劳动的机械力,是由于扩大这种力量在空间上的作用范围,是由于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的在空间上缩小生产场所,是由于在紧急时期短时间内动用大量劳动,是由于激发个人的竞争性和振奋他们的精力,是由于使许多人的同种作业具有连续性和多面性,是由于同时进行不同的操作,是由于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而达到节约,是由于此个人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的性质,在所有这些情形下,结合工作日的特殊生产力都是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或社会劳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由协作本身产生的,劳动者在有计划的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在过去的时代,亚洲国家除了民用和军事的开支以外,还有剩余的生活资料,可以用于华丽的或实用的建筑。这些国家可以指挥几乎全部非农业人口的手臂,而对这些剩余生活资料的唯一支配权又完全属于君主和僧侣,所以他们有能力新建那些遍布全国的宏伟纪念物。在移动巨大的雕像和庞大的重物方面,当时的搬运本领令人惊讶,在这方面恣意滥用的几乎全是人的劳动,光有劳动者的人数和他们的努力的集中就够了,我们看到巨大的珊瑚礁,从海底升起形成岛屿和陆地,虽然每一个珊瑚虫是渺小的、微弱的、不足道的,亚洲任何一个君主国的非农业劳动者,除了自己个人的体力以外,很少能贡献什么,但是他们的数量就是他们的力量,而指挥这些群众的权力,就产生出这些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97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6
对剩余劳动的贪欲3—《资本论》1卷8章2节 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凡是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来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但是,如果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 把对剩余劳动的贪欲比较一下是有意义的,因为徭役制度下的剩余劳动具有独立的、可以感觉得到的形式。 假定工作日由6小时必要劳动和6小时剩余劳动组成。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人每周为资本家提供6×6小时即36小时的剩余劳动。他每周为自己劳动3天,又为资本家白白地劳动3天,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融合在一起了。在徭役劳动形式中,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截然分开。这种形式上的差别,不会改变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间的量的比率。不过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表现为渴望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而领主的贪欲则表现为直接追求徭役的天数。 在危机时期,生产中断,“开工不足”,这当然不影响延长工作日的欲望。营业越不振,就越要从已有的营业中取得更大的利润。开工的时间越少,就越要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人们把那些全天劳动的工人叫做“全日工”,把13岁以下的只准劳动6小时的童工叫做“半日工”。在这里,工人不过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一切个人之间的区别都化成“全日工”和“半日工”的区别了。
00:00 / 0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剩余价值率错误的公式-《资本论》1卷16章1节 II、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 这里,同一个比率交替地在劳动时间的形式上,在劳动时间借以体现的价值的形式上,在这些价值借以存在的产品的形式上表现出来。这里所说的产品价值只能理解为工作日的价值产品,产品价值的不变部分不包括在内。 在所有这些公式中,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或剩余价值率是虚假地被表现出来的。   这两个派生的公式实际上表示工作日或其价值产品按怎样的比例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如果把这些公式看作资本自行增殖的直接表现,就会得出一个虚假的规律: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绝不能达到100%。因为剩余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作日的一个部分,所以剩余价值必然始终小于价值产品。因此,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价值产品这个比率永远不能达到100/100的界限。但剩余价值率或实际的劳动剥削程度完全能够达到这种程度。 古典学派把工作日看作不变量的方法,由于公式II的应用而固定化了,因为人们在这里总是把剩余劳动同一定长度的工作日进行比较。如果只着眼于价值产品的分配,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已经物化在价值产品中的工作日总是具有一定界限的工作日。 把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表现为价值产品的两部分掩盖了资本关系的特殊性质,即掩盖了可变资本与活劳动力的交换,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工人与产品的分离。代替的是一种协作关系的假象,仿佛工人和资本家在这种协作关系中是按照产品的不同的形成要素的比例来分配产品的。
00:00 / 1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工作日-名词解释 工作日又译为“劳动日”。指劳动者在企业中一昼夜内劳动的时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等价。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决定了工作日不能低于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最低界限。如果低于这个界限,工人便不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1、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有休息、睡眠、吃饭等时间,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2、道德的界限,工人必须有学习、照顾家庭、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等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两个界限有很大的伸缩性,是一个可变量,而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资本家像狼一样贪婪地去吮吸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界限,而且有时也突破了工作日的生理界限。工作日的延长,侵占了工人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使工人未老先衰,甚至过早死亡。工人则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坚决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要求把工作日规定在正常限度之内。因此,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就取决于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在这一斗争中,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约从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英国政府曾先后颁布过一系列强制延长工作日的劳工法。产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一方面为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机器的使用使大批童工和女工涌入劳动市场,迫使在业工人不得不接受苛刻的劳动条件,这就成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一个有力手段。工作日的延长,给工人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引起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他们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不断展开。这一斗争首先发生在产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在无产阶级的坚强斗争下,资产阶级慑于日益高涨的工人革命运动,并从维护自己的长远力出发,不得不通过国家机器对工作日的延长,加以法律限制,规定出所谓正常工作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采取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作日的长度一般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例如,在旧中国,不少企业的工作日长达12甚至16小时以上。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剩余劳动-名词解释 剩余劳动 劳动者超出必要范围的所进行的劳动,就是剩余劳动。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除了生产必要产品以外,还生产剩余产品,即超出劳动者及其家属所必需的必要生活资料以外的生产品。生产剩余产品所消耗的劳动叫剩余劳动,从事这种劳动所占用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为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用尽了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因此不存在剩余劳动。只是在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才逐渐在必要劳动之外形成一定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扩大社会在生产、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恩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力费用而形成的剩余,以及社会生产基金和后备基金从这种剩余中的形成和积累,过去和现在都是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 在人类历史上,私有制的出现,剥削和阶级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和出现剩余劳动的一个直接结果。 劳动者在必要劳动之外,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生产多余的财富,供别人占有和享用,就没有出现剥削阶级的可能。在剥削制度下,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具有对抗性,它表现为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奴隶的劳动成果被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们所能得到的,不过像牛马得到主人的饲养一样。在封建社会,农民的剩余劳动以各种地租形式变成封建主的财富,封建地主甚至占有农民一部分必要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剩余劳动特殊地表现为剩余价值。这是一种十分隐蔽的剥削形式。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变成商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付给工人工资,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同时,由于资本的唯一目的就是攫取剩余价值,以不断增值自己,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无止境的,在剥削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的剥削制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工资的实质。指出:工资只代表劳动力的价格,顶多只相当于工人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所获得巨额利润、利息以及地租等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都来源于工人的没有得到报酬的剩余劳动。 “一般社会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剩余劳动,即为社会而进行的劳动。它已不表现为阶级剥削关系。在这里,劳动者为社会提供剩余劳动,是全体劳动者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需要。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