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刹,矗立在建筑之巅的精神象征与守护者。 脊刹,也称为“顶刹”,是安装在屋顶正脊中央的装饰性构件。它通常是整个屋顶装饰的最高点和视觉中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脊刹位于屋顶正脊的正中,且形态多样,但通常呈高耸的、精细的雕塑形式。最为常见的形态有宝瓶状,象征着平安和聚财。宝塔状脊刹是模仿佛塔,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一般常见于寺庙。火焰珠状的脊刹象征光明和智慧。而葫芦状与道教文化相关,象征吉祥和健康。还有更为复杂的龙凤、祥云等雕塑组合,多见于等级较高的皇家建筑。 在功能上,因为正脊是前后两个屋面瓦作的交汇线,脊刹的安装客观上压住了脊瓦的中央,对这个关键的防水和结构节点起到一定的加固和稳定作用。同时它也封盖住了正脊中央可能存在的缝隙。 因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具有强烈的水平延伸感,而正脊两端的鸱吻则形成了向内的张力。脊刹恰好处在这个视觉力的中心,以其高耸的体量和复杂的形态,打破了屋脊线条的单调,同时脊刹作为屋顶的最高点和建筑轮廓线的顶点,极具装饰性,能迅速吸引视线,彰显建筑的等级和气势。 同时脊刹与两端的鸱吻共同构成了中国最高等级建筑的屋顶形象。而它的样式、大小和精美程度也往往反映了建筑主人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像常见的各地寺庙大殿在正脊中央设立一座小宝塔作为脊刹,明确了建筑的宗教属性。还有天坛祈年殿脊刹作为攒尖顶,其顶部的鎏金宝顶功能与脊刹类似,是整个建筑的视觉焦点。 可以说脊刹虽小,却是技术、艺术与信仰的三位一体。它不仅是古代工艺技术的卓越证明,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建筑上的集中体现。它静静地矗立在建筑之巅,既是结构的守护者,也是精神的象征,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技艺高度与美学追求。 #脊刹 #古建筑构件 #古建美学 #中国古建筑之美 #非遗美学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7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9
00:00 / 07: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南禅寺1972年-197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维修工程,具体修缮内容如下: 1. 整体布局调整:拆除大殿两侧的伽蓝殿与罗汉殿,恢复原有月台尺寸,使大殿前的空间布局恢复到历史原貌,增强了大殿的庄严感与整体协调性。 2. 建筑结构修复:原有椽头和角梁外端有明显锯痕,出檐尺寸较短。通过法式研究、现场测量五铺作斗拱及清理原始台明,相互验证推算出檐长度,将檐出总长恢复到234厘米,加长檐椽与角梁;更换了缴背、耍头及部分损毁严重构件,让建筑结构更加稳固,也恢复了唐代建筑出檐深远的特色风貌 。去掉叉手间的蜀柱等构件,原有驼峰、短柱、大枓三个零件临界去之,经力学计算和现场模拟实验,取消侏儒柱一组构件,认为大叉手本身安全,恢复唐代建筑原样,并在大叉手底部平梁上加钢筋拉杆,减小大叉手向外的推力。 3. 屋顶修复:拆除清代瓦面、正脊吻及脊刹,屋脊参照佛光寺东大殿19层瓦条规制,采用15层瓦条 ,加高正脊、垂脊与戗脊,安装鸱尾;悬鱼、博风照宋《营造法式》复原;殿顶瓦件规格有两种样式,尺寸较大的与《营造法式》规定大体相符,原样使用,残缺照旧补齐,使屋顶恢复唐代风格,且保证了防水等实用功能。 4. 门窗修复:拆除后砌的砖券门窗,依据残留榫卯结构,参照周边早期建筑实例以及敦煌唐宋时期窟檐形制恢复,将两侧改为槛墙,使板门与破子棂窗直接外露,重现唐代门窗样式,利于采光和通风,也还原了建筑外观的古朴风格。 #南禅寺 #古建筑修复 #唐代木构建筑 #地上文物看山西 #古建筑之美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9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3
中国山西文旅 介休古建脊刹:琉璃艺术之巅 在"琉璃之乡"山西介休,古建筑屋脊上高耸的脊刹琉璃构件,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这些位于正脊中央的装饰,以巧夺天工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书写着中华建筑文明的华章。 介休脊刹造型之精令人惊叹:双龙戏珠构件中,鎏金龙身与宝珠相映成辉,龙鳞在阳光下流转金光;宝塔状脊刹层叠九重,每层飞檐均以0.5厘米精度的琉璃片拼接;楼阁式脊刹更以微缩建筑再现完整院落,门窗纹饰纤毫毕现。工匠们巧妙融入多元文化符号——佛教莲花托举道教葫芦,祆教火焰纹环绕儒家书卷,青狮白象与牡丹麦穗共舞,形成"一刹万象"的独特艺术景观。 不同建筑承载各异的文化密码:关帝庙脊刹以盘龙彰显武圣威严,后土庙用麦穗莲花祈愿五谷丰登,张壁古堡的剑戟造型凝固着军事要塞的峥嵘岁月。最令人称奇的是祆神楼脊刹,波斯风格的连珠纹与中原瑞兽完美融合,见证着丝绸之路上文明互鉴的璀璨篇章。 这些高悬于天际的琉璃杰作,实为古代建筑科技的智慧结晶。脊刹顶端1.5米高的金属戟,既是最华丽的装饰,又是精妙避雷装置。工匠采用"悬胎法"烧制,使3米高的琉璃构件在温差变化中保持千年稳固,其配方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如今,当游客仰望介休古建的天空,仍能透过这些流光溢彩的脊刹,触摸到工匠们以火为笔、以泥为墨的艺术灵魂。它们不仅是建筑史的活化石,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立体见证,在新时代继续讲述着永恒的艺术传奇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