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凝血功能化验单全解析:机制、指标意义与临床应用》 内容围绕凝血功能化验单的解读展开,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应用进行全面梳理,适用于肝脏疾病、外科手术、介入操作、内镜检查、穿刺活检等各类有创诊疗场景的凝血功能评估。首先阐释人体止血的核心机制: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及凝血过程(内源性与外源性途径),并强调凝血与抗凝(如抗凝血酶、蛋白C/S、TFPI等)的动态平衡对维持血流通畅的重要性。 重点解析化验单关键指标的临床价值:PT反映外源性凝血功能,APTT评估内源性凝血途径,FIB为凝血核心底物,TT检测纤维蛋白转化能力,D-二聚体提示血栓风险,PTA可评估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AT-Ⅲ活性降低则增加血栓风险,血小板计数(PLT)直接关联出血或血栓倾向。通过综合判断指标异常(如APTT/PT延长、FIB降低提示出血倾向;D-二聚体升高、AT-Ⅲ降低提示血栓风险),可辅助识别鼻出血、皮下瘀斑、消化道出血等出血表现,或门静脉、深静脉血栓等血栓问题。 内容还深入探讨肝脏与凝血功能的紧密关联:肝脏是凝血因子、抗凝物质的主要合成器官,也是衰老凝血因子的清除场所,肝功能受损会打破凝血-抗凝平衡,引发出血或血栓障碍。整体为临床通过凝血化验单评估止血功能、指导诊疗决策(如手术风险评估、肝病严重程度判断)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 #健康 #查体 #凝血功能 #化验单 #健康诊聊局
00:00 / 08: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63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2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36
凝血功能检测:诊断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关键指标 凝血功能检测对评估凝血状态、诊断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监测抗凝治疗、手术安全、肝脏功能评估、临床决策和疾病监测至关重要,是入院必查的关键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9~12.8秒,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延长可能提示肝功能减退或凝血因子不足;缩短则可能预示高凝状态。 2.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由凝血酶原时间(PT)和测定试剂的国际敏感指数(ISI)推算出来的,监测口服抗凝药物效果,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抗凝效果。 3. 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4g/L,反映纤维蛋白原含量,对评估凝血功能至关重要。升高可能与急性炎症、肿瘤等有关;降低可能提示肝功能衰竭。 4.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9~36.8秒,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缺乏;缩短可能预示高凝状态。 5. 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2~18秒,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延长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足;缩短可能意味着高凝状态。 6. D-二聚体(D-D):正常值<500ng/mL,超出正常范围可能与血栓性疾病、肿瘤等有关。 7. 抗凝血酶III(AT-III):参考值70~140%,肝脏合成的天然抗凝物质,异常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8.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参考值<5μg/ml,水平升高通常指示活跃的纤溶活动。 这些指标对于诊断出血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以及监控抗凝治疗至关重要。 #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检测 #硬核健康科普行动#医姐鸥姐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