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9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0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4
00:00 / 0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56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塑料的双面人生 化学应生活中 #科学的力量 #化学与生活 #科普 #走进化学世界 #意识决定物质 从神奇发明到白色污染:塑料的双面人生。你知道吗?我们每天接触的塑料,其实是个“百岁老人”!它的鼻祖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的“赛璐珞”——当时是为了拯救大象,寻找象牙台球的替代品。而真正开启塑料时代的,是1907年贝克兰发明的酚醛塑料,从此人类进入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纪元。 塑料的本质是由小分子聚合而成的长链状高分子。就像串珍珠项链一样,乙烯分子手拉手连接起来就成了聚乙烯——我们常见的塑料袋和矿泉水瓶的材料。有些塑料像橡皮泥,加热变软、冷却变硬,可以反复塑形;有些则像烤蛋糕,一旦成型就无法改变,适合做电器外壳等坚固物品。 仔细观察塑料制品底部,会发现一个带箭头的三角形符号,这是它们的“身份证”。比如“1号”PET常用于饮料瓶,“5号”PP是唯一能进微波炉的塑料。学会识别这些标志,能让我们更安全地使用塑料制品。 然而,这个曾经被誉为“20世纪炼金术”的发明,如今却带来了严峻的“白色污染”。塑料极其稳定,一个塑料袋完全降解需要数百年。更令人担忧的是,塑料会破碎成微塑料(小于5毫米)和纳米塑料(比头发丝细千倍),这些“隐形杀手”已出现在饮用水、食物甚至人体血液中。 面对挑战,科学家正在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可降解塑料能在特定环境下被微生物“吃掉”;煮沸自来水能去除大部分微塑料;回收利用和热分解技术也能变废为宝。作为青少年,我们可以从自带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起。 塑料本身没有对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让我们用科学知识和环保行动,共同塑造一个更洁净的未来!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