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历史古迹 #原创视频 #宣传正能量 #上蔡故城 #敌台 上蔡故城烽火台,这个镶嵌在上蔡故城城墙上的高大实心土台,应是敌台,通常古城墙上每隔数十米就设有一座敌台,蔡都故城城墙上的敌台遗留下来的仅有两座,上世纪十年特殊时期被毁掉一座,这座是唯一仅存的敌台,它东西与城墙连在一起,底大顶小,呈梯形,高出地面15米。在古代如果敌台是砖木结构,底层便可储存物资或供守护士兵住宿,上层有门窗瞭望孔射击孔,这样的敌台就叫敌楼了,敌楼集藏兵、休息、瞭望、放哨、射击于一体。城墙之上还有重要军事防御建筑,这就是马面,马面也是镶嵌于城墙墙体而且是突出城墙墙体之外延伸十米左右,一般马面之上都建有敌楼。而烽火台则是独立的建在城墙之外,地势高峻险要或者丘阜之上的方形石砌或圆形夯土建筑,具有放哨瞭望报警的功能,遇敌来犯,白天以燃狼粪牛粪或柴草以浓烟高远来示警,称燧烟,夜晚则是以燃柴草举火为号通报敌情,称烽火,所以烽火台也叫烽燧、烽台、烟墩、烟火台,西周时期已经出现烽、燧、鼓三种信号,汉代体系最完善,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 蔡国故城为西周初期的蔡叔度及其子蔡仲所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蔡叔度在上蔡芦岗东侧建都后,为防外敌入侵,举全国之力修筑都城,由于“三监之乱”事件,蔡叔度被“囚于郭邻”,后来“既迁而死”。周成王三年,由于蔡叔度之子姬胡辅助周公之子伯禽治理鲁国有功,周公奏请平王复封姬胡于蔡,史称蔡仲。蔡仲复国之后,为加强城池防御功能,继续修筑都城。春秋战国时期,蔡国处在齐楚之间摇摆,战争频繁,因而都城在原来基础之上屡次整修加固,城墙规模及敌台报警系统更加完善。 公元前531年楚公子弃疾率楚军围攻蔡都七月有余,蔡国弹尽粮绝,遭到灭国,楚灵王封公子弃疾为蔡公于蔡都。 自此,蔡国故城成为楚国蔡郡治所,是楚国北部的重要军事据点,由于位置关键,因而是各路诸侯角逐的战略要地。楚国于是对蔡都故城大力修筑,城垣更加坚实壮观,敌台更是高大实用。@大河报驻马店新闻 @驻马店日报 @天中晚报 @驻马店文旅 @天中琦歌
00:00 / 04: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郭峪古城你来过吗?这里有这些看点 朋友,如果你也曾好奇,一座古城如何能将烽火狼烟与诗书礼乐糅进同一段城墙?那么,请随我走进山西阳城的郭峪古堡。这里不仅是明清时期的“蜂窝城堡”,更是一本用砖石写就的史书,每一页都回荡着金戈铁马的铿锵,也浸润着汤王祈雨的慈悲。 第一个看点是汤王庙。进入古城大门往北走,在古城的西北角就是汤王庙,三百年前的雨,落在今人的眉间。 穿过西城门,抬头便望见高踞坡上的汤帝庙。28米的地势让这座元至正年间始建的庙宇,如同古堡的脊梁。 迈入正殿,面阔九间的格局在北方村落中实属罕见。粗壮的梁柱撑起的不仅是歇山屋顶,更是商汤“以己为牲,桑林祈雨”的千年传说。《竹书纪年》中那句“王祷于桑林,雨”,此刻不再是史书里冰冷的汉字,而是化作了檐下穿堂的风,吹动你我心弦。 院中南侧的戏台高达20余米,曾经,晋东南的乡民在此用蒲剧酬神祈雨;东西两层的看楼,既容纳过科举士子的朗朗书声,也见证过社首乡绅议定村事的肃穆时刻。站在石栏前,仿佛还能听见玉米拔节时农人的期盼,看见旱灾年间望向天空的焦灼目光——原来,对风调雨顺的渴望,早已刻进这片土地的基因。 第二个看点就是豫楼,在七层碉楼里,读懂“居安思危”的智慧。 从汤帝庙拾级而下,城中央30米高的豫楼如定城神针般矗立。它的名字取自“豫则安,不豫则殆”,是明崇祯年间乡绅王重新为抵御战乱所建。 推开厚重的木门,底层暗窑中仍保留着石碾、石磨与深井。80立方米的储粮空间、12立方米的蓄水池、两条通往城外的暗道——这些数字背后,是乱世中挣扎求生的智慧。触摸墙壁上明代铁环,仿佛能看见守城者悬梯架炮的剪影。 风中摇曳的铎铃,曾为守夜人报过警,如今却像在轻声提醒:“真正的安全感,源于未雨绸缪的清醒。” 从豫楼下来,心中突然似乎明白了什么,生活中的我们不都是在寻找自己的“豫楼”吗? 那些曾经庇佑先人的,仍在照亮今路。当你站在郭峪的城垛上,看炊烟升起于明清院落,听孩童笑语穿过汤帝庙的戏台,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泛黄的册页,而是你脚下温热的土地,是风中永不消散的、生生不息的坚韧。#历史古迹 #记录身边的传统文化 #古建筑之美 #文化旅游 #原创视频
00:00 / 04: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