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7: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5
00:00 / 07: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4
00:00 / 08: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5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7
老窑的温度 林晚星接手父亲的青瓷窑时,春寒还没褪尽。老窑在山坳里守了三十年,父亲烧出的梅子青,釉色温润得像初春的河水,可如今订单日渐稀疏,年轻徒弟们也陆续走了,只留下一个跟着父亲学了五年的陈阿树。 “这窑该改改了,”第一个上门提意见的客户敲着样品碗,“现在年轻人喜欢亮面釉,你这颜色太老气,温度也不够‘扎眼’。”林晚星攥着父亲留下的窑铲,指尖泛白。她试过调高窑温,釉色却变得焦躁,失去了那份独有的温润;她也试过跟风做亮面釉,可烧出的成品总带着股生硬的塑料感,客户摇摇头,再也没来过。 陈阿树闷头添柴,火光映着他黝黑的脸:“晚星姐,师父说过,窑火要懂瓷土的性子,人心也一样。”林晚星没应声,只觉得心里又凉了几分。她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烧瓷如做人,急不得,也骗不得。”可如今这世道,慢下来的人,似乎只能被淘汰。 入夏时,山坳里来了个写生的老人,姓周,看了林晚星烧的瓷,眼睛亮了:“这釉色,有老底子的温度。”老人说自己年轻时在瓷厂做过技术员,后来厂子改制,大家都忙着赶产量、改样式,真正懂瓷的人越来越少。“你父亲的梅子青,是能暖进心里的颜色,”周老摩挲着一只茶盏,“现在的人总追求新奇,可日子过久了,还是离不开这份踏实。” 林晚星心里一动,试着按父亲的老方子配料,调整窑温时,不再急着求快,而是慢慢观察瓷土在火中的变化。陈阿树也跟着她熬,有时整夜守在窑边,添柴的节奏不快不慢,像山里的溪水。秋末时,他们烧出一批新瓷,釉色依旧是温润的梅子青,却在细节处多了几分灵动——碗沿的弧度更贴合手掌,茶盏的容量刚好够一口暖茶。 周老带了几个老友来,一看就挪不开眼。“这瓷,有温度。”有人捧着茶盏,指尖感受到釉面的细腻,“不像那些机器做的,冷冰冰的。”消息慢慢传开,订单开始多了起来,有年轻人专门来山里,说想找“有烟火气的瓷”。 深冬时,林晚星和陈阿树守着窑火过年。窗外飘着雪,窑里的火光映得满室温暖。陈阿树忽然说:“晚星姐,现在我懂了,师父说的温度,不只是窑火的温度,还有心里的温度。”林晚星点点头,看着窑口的火光,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身影。 她想起那些日子的迷茫与挣扎,想起客户的挑剔、徒弟的离开,也想起周老的认可、新订单的惊喜。原来这世上的温度,本就有冷有暖,有急有缓。就像这窑火,过高会焦,过低会生,唯有找到合适的火候,才能烧出最温润的瓷。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