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5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5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江苏专转本王牌讲师 张老师具有33年的本一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2001年、2004年参与专转本出卷命题工作,多年参与专转本阅卷工作。2002年开始进行专转本高等数学的辅导工作,一直坚持了18年,在目前全省辅导高数的老师中仅有的几个人之一。 自2002起,先后在南京江苏省人才市场、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南师大随园校区、常州、无锡、镇江、句容等地的培训机构进行高等数学辅导,每年辅导学生2000人以上。每年辅导的同学中,高等数学满分150分、140多分的同学比比皆是。 张老师对专转本命题的规律及考核要求了如指掌,熟悉自如。能针对专转本高等数学考试中必考的高频知识点、重点方法与难点及实用有效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与基本关系,依据章节,按照问题逐一整理到位。通过典型例题的详细讲解与课后练习重点分析相结合,让同学们能牢牢掌握其知识点、方法与关系;能有效节省同学们备考时间,短期内巩固强化必备的知识点与方法。既做到专转本考点的全覆盖,无死角,又突出专转本考核的重点与难点,大大提高同学们高等数学的得分能力。 其主编的《高数冲刺强化宝典》经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受广大转本学子喜爱!#专转本 #教育培训 #记录校园生活 #教育 #学无止境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组组长 闵乃大,江苏如皋人,德籍华人计算机科学家、电信专家与数学家,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更是牵头组建中国首个计算机研究小组的核心人物,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起步奠定了关键基础,被誉为”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 1936年闵乃大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专业毕业,于1937年公费赴德国留学,1944年获柏林卡劳腾堡工业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两次聘请闵乃大回国任教;在1949年春,闵乃大绕道回国途中,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做研究,并在哈佛大学无线电实验室短期工作,于当年暑假回到北京,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网络研究室主任、教授。 1952年秋,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计算机科研小组,应华罗庚邀请,他参与筹备计算机研究相关工作,并于1953年1月担任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组长,参与中国计算机研制的奠基工作;同年3月,他执笔撰写了我国首个《电子计算机研究的设想和规划》,随后小组大胆提出制造电子管串行计算机的目标,还着手尝试设计逻辑电路、运算器等计算机核心部件,迈出了中国自主研制计算机的第一步。 1955年11月14日,闵乃大在《人民日报》发表《一个新的科学部门 —— 自动快速电子计算机》,这是该报首篇介绍计算机的文章。文中将计算机定义为 “人类智力放大工具”,提出其开辟了机器节省脑力劳动的新时代,把计算机的重要性提升到与原子能相提并论的高度,极大推动了国内对计算机的认知。 1956年3月,他带领中国首个访苏计算机代表团参加国际会议,参观苏联多个计算机科研机构,考察相关专业课程计划,还听取苏联对中国发展计算机事业的建议,为国内计算机研制引入了宝贵的外部经验。1957年12月,他随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苏期间,还曾专程回国请示计算机制造的决策方案,助力中苏相关合作推进。 1955年,他和钱学森一起为中科院全院助理研究员讲授科研方法;同年完成《线性网络中预给工作递输函数由损耗网络元素实现的理论》,并于1957年出版,该书阐述了线性网络在自动控制、电声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价值,将其从电信科学拓展为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1958年,中科院吴有训副院长批准闵乃大全家返回东德,之后迁入联邦德国,在东柏林洪堡大学、斯图加特等地继续从事线性网络理论研究,直至 2002 年 5 月在德国斯图加特逝世。 #计算机之父 #闵乃大 #自主研制 #国产计算机 #科学家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