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集 汇通祠 ,是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佛教寺院,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该建筑初名法华寺,因镇水功能得名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后被赐名"汇通祠",并保留乾隆御制诗碑。建筑群坐北朝南,包含山门、前殿、后楼及配殿等结构,现作为郭守敬纪念馆使用。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人。中国元朝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仪器制造家。郭守敬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定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至元元年(1264年),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地位崇高。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也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下集播出《无界公园》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87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1
雪中松1周前
【江北保国寺】根据《保国寺志》记载,东汉建武年间,骠骑将军张意与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见这里山清水秀,便隐居于此。到了唐代佛教传入中原,宅院被改建成寺院,因建在灵山上,一开始叫作“灵山寺”,唐僖宗李儇钦赐“保国寺”名,并一直沿用至今。保国寺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景区……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完整、原真地保存有唐、宋、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中国古代建筑遗存。其中,现存的建于1013年的北宋大殿是迄今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单体建筑遗存……,大殿原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且其进深超过了面宽,这与唐宋以来佛寺殿堂常用正方形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看到的大殿是清康熙年间扩地基、增重檐,使其成为了面阔五间、进深连廊六间的重檐歇山顶建筑。先看藻井,大殿的一进三间殿顶都有一个镂空的藻井,且中间大,两边小。其做法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按大木作选材的孤例。还有内柱,殿内有四根粗大的立柱,称为“瓜棱柱”,是典型“小材大用”的实例。看着粗大的柱子,实则是将四根细柱楔联而成。即节省了材料,又增加了美感。可谓独具匠心之作。大殿还有“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尘不染”的几大奇观。究其原因,说是因为大殿里所用的一些木材是黄桧木,而它的一种天然香气有驱虫的作用。而今,保国寺也改做古建筑博物馆,承袭千年的香火逐渐褪去,转而为建筑科普地,黔首的信众早已不在,而保国寺也以另一种“功德”,为文明延续着历史记忆。宋韵,就在这木作中,就在大殿中人们的每一次抬头仰望,一眼千年。#旅游景点推荐#江南美景#家乡情怀#保国寺#农村生活记录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92
在山西五台山一片静谧的台地深处,藏着一座不为喧嚣所扰的千年古刹——南禅寺。与五台中心香火鼎盛的寺院不同,它如同一位避世的隐者,在黄土坡与青松的环抱中,独自守护着中国最古老的木构秘密。 若说唐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代,那么南禅寺大殿,便是这个时代留给世界一枚凝固的琥珀。根据梁上墨书题记,它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当长安城的宫殿楼阁大多已湮灭在历史烟尘中时,这座偏居一隅的小小殿宇,却奇迹般地跨越了1200多年的风霜,成为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它并非由皇家敕建,而是乡民集资修缮,这份由民间信仰凝聚而成的生命力,让它显得更加质朴而珍贵。 走近大殿,你会瞬间被它那宏大而简约的气度所震撼。它面阔、进深各三间,体型不大,却处处彰显着大唐的雄浑与自信。其屋顶坡度平缓,如大鹏展翅,舒展从容。殿内没有一根柱子,全部重量由通长的四椽栿和精巧的斗拱系统承托而起。那硕大、简洁的斗拱,在檐下层层出跳,不仅是结构的关键,更是力量的雕塑,是唐人以拙胜巧的智慧结晶。 推开殿门,时光仿佛在此倒流。十七尊唐代彩塑静静地伫立在佛坛上,主尊佛像庄严慈悲,肋侍菩萨衣袂流畅,天王力士威猛雄健。他们身上的彩绘虽历经千年而斑驳,却依然能让人想见盛唐时代“吴带当风”的华彩。这里的每一尊塑像,都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带着唐人温度的精神信仰与艺术巅峰的完美融合。 其珍贵,正在于它的“唯一”与“幸存”。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躲过了唐武宗“会昌灭佛”的浩劫,避开了历代战火的纷扰,甚至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而未被后世过度修缮,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唐代的原构与原味。在中国现存四座唐代木构中,它以最古老的资历,成为一部“活着的”建筑史教科书。 站在殿前,你不只是在看一座建筑,而是在与大唐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那些简洁的梁架、雄健的斗拱、静穆的彩塑,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审美底色。它不需要金碧辉煌的装饰,其本身的存在,就是一首关于时间、信仰与匠心的无言史诗。 所以,若你来五台山,不妨拨冗去寻访这处隐秘的国宝。它或许没有显赫的名声,却能给你最深的震撼——在千年古刹的静谧一隅,亲手触摸盛唐的脉搏。 #风景如画的地方 #文化 #图说历史 #山西文旅 #山西古建筑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