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1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第四单元:帝国与信仰体系(公元 200 年至 1500 年) 早期农业社会(公元前 6000 年至公元 100 年) 农业史记录了人类驯化植物和动物、发展以及传播技术用来提高生产力的历史。农业起源于地球不同的地方,农业的起源中心包括旧大陆和新大陆的至少11个独立的区域。 早在公元前2万年,人类就已经有采集和进食野生的谷物。大约在公元前9500年,黎凡特开始耕种8种新石器时代奠基农作物——二粒小麦、一粒小麦、大麦、豌豆、小扁豆、苦野豌豆、鹰嘴豆、亚麻。公元前1.15万年到公元前6200年之间,中国开始耕种稻、绿豆、大豆、红豆。大约在公元前1.1万年,美索不达米亚开始驯养猪属,公元前1.1万年到公元前9000年之间开始驯养绵羊。大约公元前8500年,在现今的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区,原牛被驯化成家牛。大约公元前7000年,新几内亚开始栽培甘蔗和根菜。公元前5000年,非洲的萨赫勒地区开始栽培高粱。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之间,南美的安地斯山脉开始栽培马铃薯、菜豆、古柯,驯养大羊驼、羊驼、豚鼠。同一时期巴布亚新几内亚开始种植并杂交香蕉。公元前4000年,中部美洲把野生的玉蜀黍属驯化成 玉米。公元前3600年,秘鲁栽培棉花。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人类开始驯养骆驼。 公元前3300年,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见证了农业的多样性。这个时期出现了多种文明诸如美索不达米亚的 苏美尔、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国、古希腊。到了铁器时代以及古典时代,古罗马的扩张,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建立的罗马帝国,把古代地中海和西欧都贯穿起来,在原有的农业体系之上建设了一套庄园体系。到了中世纪,在伊斯兰和欧洲,农业有了技术改良,农作物被传播移植。这其中包括经由安达卢斯传播到欧洲的糖、大米、棉花、果树(如橙)。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航行之后,哥伦布大交换把新世界的农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带到了欧洲,把旧世界的农作物如小麦、大麦、大米、芜菁还有马牛羊等牲畜带到了美洲。 新石器革命之后,灌溉、轮作、肥料被使用,并从英国农业革命开始的过去200年内大幅发展。 #人文#历史#世界历史#起源#记忆
00:00 / 29: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生产力的巨大前进 西周时期,由于金属冶炼技术的前进,带来金属农具的流行,这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是社会前进的重大标志。坚硬金属农具的产生,促使耦耕产生并且流行起来,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既较省力,动作又快,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锋利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提高了耕作能力,不仅带来深耕行为,而且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 原来的耕地抛荒几年后,再开荒耕种,抛荒的几年可以促使耕地肥力恢复,当时普遍采用这样的熟荒耕作制。其结果是,提高了种植业的生产效率,同样的劳动付出,可以获得更多收获,意味着人均粮食生产能力提高。 能进行熟耘(把深耕翻出的土壤弄碎)、保墒(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堆肥(类似灰烬),收集田间杂草沤作绿肥,知道防治虫害,也掌握了较好的排水与引水技术。这些都是耕作技术的进步,这带来农产品单产的提高。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比以前多了,粮食作物;粱、粟、麦、菽、稷,衣料作物;桑、麻,副食品;瓜、果都是那时的常见农作物。由于金属锅还不流行,没有炒菜行为,以陶罐煮食物为主,并且人均肉食量还比较高,不缺油水,油料作物不流行。肉食较多的情况下,人体所需的额外盐分也不多。随着人口数量的继续增多,到战国时期,人均肉食量下降,油料作物开始流行起来,盐业生产更加兴旺。 金属制造成本的下降,促使金属工具普及,这为手工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不仅促使手工业效率明显提高,而且许多原来办不到的行为,在坚硬的金属工具操作下,可以办到了,这促使许多新的手工产品出现,包括结构复杂的手工制品。比如舟船、马车等的制造得到很大改进,制造成本下降许多,促使舟船和马车成为重要的交通工具。手工业分工比商代更细,有“百工”之称,在“国”与“都”中,出现了更大的市场。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往往都是从远方贡献和交换来的。海贝当时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井田制的瓦解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的关键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取而代之,而商鞅变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井田制起源于商朝,完善于周朝。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集体劳动的模式下,国家将土地规整划分成“井”字形,中间为公田,周边是私田。庶民集体耕种公田,收获归贵族,私田收获则用以维持自身生计 。但随着时代发展,井田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公田劳动成果归贵族,庶民缺乏积极性,导致公田产量低下;土地不能自由流转买卖,资源难以优化配置;而铁农具与牛耕的推广,使个体劳动能力增强,人们开垦的大量荒地却无法得到合法承认和有效管理,新旧土地制度矛盾尖锐。 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打破旧有土地制度的关键力量。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显著提升农业生产力,人们开垦出大量私田。私田的蓬勃发展与井田制下公田的日渐荒废形成鲜明对比,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各国的赋税改革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齐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征收不同的赋税;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质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让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得到一定保护,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进程。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土地转让和买卖现象愈发普遍。贵族因各种需求将土地私下交易,土地买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而商鞅变法顺应这一潮流,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从法律层面确立了土地买卖的合法性,彻底打破了井田制的桎梏,使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正式确立。 商鞅变法所处的战国时代,各国纷纷谋求变法图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为巩固统治,各国亟需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商鞅变法推行奖励耕织、军功授田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土地保障,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得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政治层面得到有力保障和推动。 商鞅变法是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关键转折点。它通过顺应生产力发展趋势、推动土地制度改革、满足政治统治需求等一系列举措,彻底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格局,为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统治的稳固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资治通鉴#历史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