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88
00:00 / 03: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8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69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4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7
00:00 / 3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4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5
三千年前,洹水之畔的殷商先民挥毫刻下甲骨,青铜礼器在祭祀火光中映出庄重面容,战车辚辚踏碎中原大地的寂静。当现代文明的霓虹照亮殷墟博物馆的玻璃穹顶,那些沉睡千年的甲骨、青铜与玉器,正以全新的姿态诉说着古老文明与当代生活的奇妙共鸣。 走进“车声辚辚”展区,锈迹斑驳的青铜车軎仿佛仍在轰鸣,昔日商王出征的浩浩荡荡跃然眼前。这不仅是交通的智慧,更是先民开拓疆土、追求秩序的见证。而在“华夏泱泱”的篇章里,甲骨文不再只是刻痕,它化身成二维码的灵感源头,那些记录占卜、农事的古老符号,与现代人扫码支付、信息互联的生活方式遥相呼应——原来跨越三千年,我们对便捷与效率的追求从未改变。司母戊鼎的雄浑壮美,恰似今日中国基建的磅礴气势;妇好墓出土的精美玉器,更与当代东方美学的雅致一脉相承。 到了“战甲锵锵”展区,锈迹斑斑的青铜戈矛,诉说着商王朝保家卫国的坚韧,这份守护家园的信念,恰似今日中国航天人逐梦星辰、科研工作者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坚毅。殷商文明里“敬天保民”的哲学,早已融入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甲骨文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正与当代可持续发展观交相辉映。 殷墟不仅是历史的化石,更是文明的活泉。它让我们看见,中华民族如何将三千年前的智慧基因,悄然注入现代文明的血脉。当甲骨文的字符成为数字时代的文化符号,当青铜纹样化作时尚设计的灵感源泉,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底气——这份从殷商延续至今的文化生命力,就是我们最深厚的民族自信。来殷墟博物馆,触摸文明的脉络,感受跨越时空的回响,见证古老基因如何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这片另类的“习字甲骨”直接揭开了商朝的教育密码 没想到这片小小的甲骨竟然承载着我国汉字教育起源的重大秘密,由于其非常难得且颠覆了人们认知的特殊性,使它成为了一件异常珍贵的历史文物,由于这种甲骨发现的数量极少,从而使它成为了学者们争相研究的对象,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之十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习字甲骨”。 这件深埋入地下三千余年的珍贵国宝,在数以万计的甲骨中,因其特殊性虽静默无声却价值连城,它上面的文字不是我们常见的庄重卜辞,而是略显稚拙的练习刻痕。这件在安阳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习字甲骨,被学者们称为是一把打开商代教育秘密的钥匙。 最早发现这类甲骨的是郭沫若先生,当时他在整理殷墟的甲骨时,目光被一块特殊的骨板所吸引:在比较工整的文字旁,还歪歪斜斜的刻着几个相同的文字,偶有一二字突显工整。他在《殷契粹编》的序言中激动地写道:“此乃是殷人教子弟刻辞之铁证——工整者为师刻,稚拙者为学生所刻习,突显工整的字是师傅亲自手握着徒弟的手所刻”,这一观点直接颠覆了学界的认知。此前这类刻痕凌乱的骨片常被视为毫无价值的“废片”。郭沫若的发现揭示了它的真实身份是商代贞人的“练习本”。贞人是商朝掌管占卜事务的专业神职人员。 这类珍贵的文物主要是用废弃的牛肩胛骨制成,这件习字甲骨长约8cm,宽5cm,重仅有40克,其尺寸虽小,却承载着汉字教育起源的重大秘密。 仔细观察这片甲骨,表面布满重复的刻痕:上面王.贞.雨.吉等字反复的出现。这些并非是随机选择,而是占卜最核心的术语——相当于商代贞人的“基础词汇表”。 通过碳十四的测年,确定其年代属于约公元前1250年的商王武丁时期,当时正值甲骨文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片甲骨最颠覆人们认知的秘密在于,它直接证明了我国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系统化的文字传承体系。 《礼记》中曾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的贞人作为沟通天地的使者,需要具备两项核心的技能:一是要有主持占卜仪式的能力,二是必须具备能在甲骨上工整刻辞的神圣技艺。而掌握这两项技能绝非易事。研究表明,贞人的学徒需经历三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是在陶片和石板上练习基本的笔画,第二阶段是在骨甲的废料上摹刻范本,如这件习字甲骨就属于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参与正式卜辞的次要部分刻写。 #甲骨文 #历史文物 #国宝 #考古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1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