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7: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原创动画 #古代文化 #民间传说 #原创视频 #趣味历史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寒衣节:烧的是衣裳,暖的是根脉。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据传起源于周代。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上巳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节”范畴。 农历十月初一恰是秋冬交替的节点,古人认为此时寒冬正式降临,阳间需添衣御寒,冥界亦会寒意渐浓。《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中就提及“幽冥之内,寒无衣、饥无食”,这份对亡魂处境的惦念,催生了寒衣节的核心习俗——送寒衣。人们祭祀时除了准备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品外,还会特别备有“冥衣”,焚烧冥衣时的烟火,被视作将阳间孝心转化为阴间暖意的媒介,让祖先灵魂得以安度寒冬。 这一习俗的背后,是道教“阴阳互通、天人感应”的核心观念。冥衣并非物理层面的衣物,而是承载着亲属愿力的能量载体,通过仪式转化为亡魂可享有的“阴禄”。道教将“孝道”列为修仙之基,《太平经》有言“人无孝悌,不能成仙”,寒衣节“事死如事生”的仪式,正是这种孝道伦理的世俗实践,既回报先祖养育之恩,也借追思沟通阴阳,求先祖灵脉护佑家族。 寒衣节的深意更藏在文化传承里。《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古训,《礼记·月令》记载的十月祭祖习俗,印证着这个节日的千年根基。古人在此时不仅敬祖,也会“备冬衣、储冬粮”,将对先人的关怀与对现世的经营相融,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关汉卿在《远寄寒衣》中写的“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每一件冥衣里都藏着说不尽的牵挂 。 民间关于寒衣节的谚语更藏着生活智慧,“十月初一晴,冬天雨雪多”“寒衣节雨淋淋,街上柴炭无人问”,古人借节日天气预判冬寒,规划生计。而“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老话,实则暗藏现实考量:十月天干物燥,上坟烧纸易引山火,并非迷信禁忌,而是先人避险的智慧。 道教讲“生死同源”,寒衣节便是对这份理念的最好诠释。烧去的是冥衣,留下的是家族记忆;逝去的是亲人,延续的是精神血脉。这个节日教会我们:敬畏死亡,方能更懂珍惜生命;铭记先祖,方能更明自身根脉。 #家族根脉 #孝道 #送寒衣 #珍惜生命 #传统文化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董健5天前
今天2025年11月20,农历乙巳年十月初一,是中国民间传统“十月一,送寒衣”的寒衣节。 “十月一,送寒衣”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又称“十月朝”“祭祖节”。这一节日的核心是为逝去的亲人焚烧纸制寒衣,表达生者对亡者的关怀与思念,同时祈求祖先护佑家族平安。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周代有“腊祭”习俗,民众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并用新收的谷物祭献,感谢祖先庇佑丰收,也为迎接寒冬做准备。《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表明九月便已开始制备冬衣,而十月祭祀时“送寒衣”的习俗。 汉代将十月初一定为“腊日”,朝廷会举行“授衣礼”,向官员发放冬衣,民间也效仿为家人准备衣物。 最广为流传的传说与孟姜女有关。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修长城,因天寒劳累而死。十月初一,孟姜女携冬衣寻夫,得知噩耗后痛哭至长城崩塌。她将棉衣焚烧祭夫,百姓感念其深情,纷纷效仿,形成“送寒衣”之俗。 寒衣节体现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认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需要温饱。 随着社会变迁,寒衣节逐渐简化,部分城市改为鲜花祭祀或网上追思。但其核心——对祖先的感恩与对生命的敬畏——仍被延续。这一节日不仅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也成为凝聚家庭情感的重要契机。 董健2025.11.20寒衣节于香港。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 人文关怀的延续**#原创视频 #祭祀 #民俗文化 #传统习俗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