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日,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小雪是一个气候概念,气候要素包括降水、气温、光照等。小雪之名,因“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寒未深且降水未大,故用“小雪”来比喻这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小雪”节气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并不是表示这个节气下很小量的雪,节气“小雪”与天气中的“小雪”没有必然联系。小雪节气,表明东亚地区已确立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低压或低槽东移,就会有大规模冷空气南下,从而带来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小雪节气养生 冬季万物闭藏,自然界中的阳气全部封藏在了地底下,水面虽已结冰,地下的温度还是热的。人的身体也一样,冬季对应的脏腑是肾和膀胱,表现为冬季小便多,腰部寒凉等,多半是因为肾气亏损。所以,此时的养生要注重防寒保暖、滋补肾气。 一、适运动、调情志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天一冷,更要走出阴冷的房间,去户外走一走、动一动,或者去健身房坚持锻炼,让身体保存积蓄热量,对抗严寒。在初雪打湿枯叶的季节,人的心志较脆弱,烦躁不安、悲情沉郁的情绪说来就来,这时候一定要转移注意力,除了保持充足的睡眠外,多去晒晒太阳、运动或者赏景……有助于抒发心中的郁气,重回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晚泡脚、祛寒气。      从传统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但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医学典籍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冬天泡脚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气,预防感冒。同时还有改善睡眠、缓解压力的作用。泡脚时有针对性地加一些药材,可让效果加倍。 三、食荤进补,温润益肾。小雪之后饮食调理上要多注意滋补肝肾、清泻内火和保养肌肤,可以多吃一些黑色食品及枸杞、红枣、核桃等。由于此时气候愈发寒冷,所以可以多进食一些肉类,如羊肉、猪肉等,同时搭配药膳进行调养,以增加身体的热量。  此外,略带苦味的食物也要适当食用,如苦菊、芹菜、莴笋等,这些食物中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菌消炎、提神醒脑、清热润肠等功效。#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
正江5天前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公历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即为小雪。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冬季,天气逐渐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雪量较小,故称为小雪。 小雪节气,是古人根据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总结出的智慧结晶。在这一天,我国北方地区开始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而南方地区也开始进入冬季。小雪节气不仅是一种气候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雪的历史渊源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在古代,农民们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周期,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节气系统,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小雪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据史书记载,小雪节气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该书成书于公元前139年左右。此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小雪节气逐渐被纳入二十四节气体系,成为古代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 小雪节气的设立,与古代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在古代,农民们深知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此十分重视节气。小雪节气正值农历十月,此时正是农作物收获和冬藏的关键时期。通过观察小雪节气,农民们可以预测冬季的气候状况,从而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确保粮食丰收。 小雪节气在我国民间有着丰富的习俗。这些习俗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小雪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气候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通过了解小雪节气的来历、历史渊源、民间习俗、农事活动、饮食文化以及诗词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为构建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9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