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日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进展,哪些企业能够崛起? 受日本无理取闹的影响,中日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已经进入狂飙模式,半导体、汽车、化工这些关键行业的供应链即将迎来推倒重来的大洗牌。国内哪些企业将迎来机遇? 国内替代日本材料,第一个被改写的就是半导体行业。以前芯片制造的关键材料日本企业直接垄断,JSR、TOK、信越这些巨头占了全球半导体光刻胶 70% 以上的份额,TMAH 显影液、环氧塑封料更是被日企攥在手里。 第二个大洗牌在汽车行业,新能源车主必看。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 70%,而稀土永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心脏,没它电机就转不起来。日本则在再生铝、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这些轻量化材料上独领风骚。 第三个要变天的是化工行业,告别内卷冲向高端。以前的格局太扎心,中国搞大宗化工品产能过剩还低价内卷,日本垄断高端特种化工,比如 COC、COP 材料,全球 9.3 万吨产能被日企掌控,高端制冷剂躺着赚高额利润。但现在中国反内卷政策发力,制冷剂、草酸、甘油行业限制扩产前三大企业份额超 80%,头部企业协同提价,终于摆脱低价竞争的泥潭。更解气的是拓烯科技、无锡阿科力实现 COC、COP 材料国产化,直接打破日本宝丽塑料的垄断。 第四个核心战场,稀土与关键资源全球产业链的命脉之争。日本的资源短板太致命,铁矿石 100% 依赖进口,铜冶炼靠海外产能,资源安全根本没保障。而中国作为稀土大国,不仅产量占全球 70%,还掌握着核心加工技术。 第五个逆袭的是高性能材料行业,高端制造的基石。日本在碳纤维、聚酰亚胺这些高端材料上垄断了几十年,全球份额超 50%,航空航天、新能源领域以前只能依赖日本进口。
00:00 / 08: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3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中日经贸不会脱钩 近期日本新任xx就台海问题发表错误言论,引发中日关系再度紧张,中国对此坚决反击。不少人关注这会影响双边经贸合作,结合当前经贸格局与历史经验,分享三点看法,不必过于担忧。 一、经贸现状:互补依存。中日互为核心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总额达3083亿美元,日本对华微顺差42.4亿美元。贸易结构高度互补:日本的高端汽车、半导体设备是中国刚需,中国的机电产品、轻工制品及稀土等关键矿产支撑日本产业运转,其重稀土对外依存度达100%。目前在华日企1.3万家,雇佣超100万中国员工,在日常住华人亦超百万,民间合作筑牢经贸根基。 二、历史参照:摩擦未破韧性。过往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不当态度曾多次引发外交摩擦,但过去十年中日贸易总额始终稳定在3000亿美元左右,未出现断崖式下跌。“政冷经温”的关键在于,双方产业互补的结构性特征难以短期替代,相互需求构成了经贸关系的“压舱石”。 三、中日经贸短期承压。中方发布旅游、留学预警后,日本旅游业、消费业率先承压,三越伊势丹、资生堂等相关企业股价跌幅超9%,日经指数出现短期震荡,但这更多是市场情绪性反应。即便中方可能强化稀土出口管制,日本部分高端产业将面临压力,但双方深度交融的产业链供应链、庞大的跨境就业群体,决定了全面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因此日方错误言论引发的摩擦,不会改变中日经贸整体稳定,双方经贸深度脱钩概率极低。
00:00 / 08: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9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9
00:00 / 2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