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洞玄1周前
寒衣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 以下是关于寒衣节的详细介绍: 一、 核心概要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这一天,人们会特别祭奠逝去的亲人,谓之“送寒衣”。 · 时间: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核心习俗:为亡人“烧”去纸做的寒衣,以示在严冬来临之际,为阴间的亲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 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孝敬祖先的传统美德,以及生者对亡者的哀思与牵挂。 --- 二、 节日的由来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与先秦时期的迎冬礼仪和腊祭习俗有关,但流传最广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传说。 1. 孟姜女传说 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筑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冬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了长城脚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露出了丈夫的尸骸。她将带来的寒衣烧掉,寄托哀思。这个感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演变为在十月初一为亡人“送寒衣”的习俗。 2. 先秦迎冬礼仪 《礼记·月令》中记载,农历十月,天子会举行迎冬仪式,并抚恤为国捐躯的将士,赏赐衣物给他们的遗孤。这种由生者及逝者、由阳间及阴间的关怀,可以看作是寒衣节的精神雏形。 --- 三、 主要习俗与活动 1. 烧寒衣 这是寒衣节最具标志性的习俗。人们用五色纸(通常为红、黄、蓝、白、黑)剪成衣裤的形状,或者购买印有各式冬装款式的纸制“寒衣包”,在祖先的坟前或在家门口的十字路口焚烧。人们相信,通过焚烧,这些衣物就能送达阴间的亲人手中,让他们抵御严寒。在焚烧时,还会用石灰在周围画上圆圈,防止其他孤魂野鬼来抢夺。 2. 祭祖扫墓 与清明节类似,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扫墓祭祀。清理杂草,摆上食物、酒水等供品,并焚香叩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 3. 准备过冬 寒衣节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生者也会在这一天进行一些过冬的准备。例如: · 吃象征性食物:北方一些地区会吃饺子、面条或糍粑等。 · 穿棉衣:家人之间会互相提醒添加衣物,长辈也会为小辈准备冬装,称为“授衣”。 · 生火取暖:在古代,这一天有“开炉”的习俗,开始生火取暖。 --- 四、 现代意义与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寒衣节的习俗也在
00:00 / 04: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寒衣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主要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关怀。以下是一些适合寒衣节的文案: 一、情感表达类 寒衣节过后的阳光仍然灿烂,希望也能温暖到你,想念你。依然想念,无数次的回味,好想永远停留,不想醒来,让我重新回到那个梦境吧,再做一次母亲的娇儿——恰逢寒衣节,母亲入梦来。 今日寒衣节,让我点亮心灯,用我的思念做衣,为远在天堂的亲人驱散冬日的寒冷,让天堂的亲人不再孤冷,没有病痛,身心安宁,一切安好!愿世上人间,平安幸福。 寒衣节,捎去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捎去想对他们说的话语,捎去对子孙祈祷的心愿,捎去那些纷飞的祝福和梦靥,寒衣节来到,逝去的亲人啊,愿你们一切都好! 寒衣节,烧的不是纸,是跨越时空的思念,是一辈子弥补不上的遗憾。守的不是迷信,是信仰,是传承!愿所爱之人在另一个世界安好!送的时候火焰会扑向你,不要害怕不要惊慌,所谓“故人轻抚今人眉,为尔退”。 二、节日意义类 寒衣寄念,暖意绵长。农历十月初一的祭祖节是送寒衣的日子,它与清明、中元并称民间三大鬼节。此时天气转寒,人们祭拜祖先时,除食物、香烛,总会烧上纸制的寒衣,怕故人在另一个世界挨冻。十月初一烧寒衣,只为叮嘱故人冬天来了,记得添衣,我们一切安好,也盼望你在那边暖暖呼呼。烧寒衣也是有讲究的,便怕故人收不到这份温暖。思念若有形,那便是亲人手裁的纸衣。虽时光推移,寒衣节旧俗渐淡,但天冷加衣的温暖祝福从未变。初冬将至,天气渐寒,不妨给故人添件寒衣,也愿你与家人温暖健康。 寒衣节,为天堂的亲人,送去思念,捎去寒衣,缅怀亲人,真诚祈福。希望天堂的亲人,在那里没有病痛,没有忧愁,身心皆安,一切都好!希望你们能保佑活着的亲人,身体健康,一生平安! 十月初一,又至寒衣。岁暮不胜寒,添衣寄安暖。愿天上亲人,清净安息;愿世上人间,平安团圆。慎终追远,心安勿念。 三、结合诗句类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关汉卿的《远寄寒衣》:想张郎,空僝僽,缄书在手,写不尽绸缪。修时节和泪修,嘱咐休忘旧。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这袜儿管束你胡行乱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原创动画 #古代文化 #民间传说 #原创视频 #趣味历史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00:00 / 03: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董健5天前
今天2025年11月20,农历乙巳年十月初一,是中国民间传统“十月一,送寒衣”的寒衣节。 “十月一,送寒衣”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寒衣节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又称“十月朝”“祭祖节”。这一节日的核心是为逝去的亲人焚烧纸制寒衣,表达生者对亡者的关怀与思念,同时祈求祖先护佑家族平安。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重要的时间节点,周代有“腊祭”习俗,民众在这一天祭祀祖先,并用新收的谷物祭献,感谢祖先庇佑丰收,也为迎接寒冬做准备。《诗经·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记载,表明九月便已开始制备冬衣,而十月祭祀时“送寒衣”的习俗。 汉代将十月初一定为“腊日”,朝廷会举行“授衣礼”,向官员发放冬衣,民间也效仿为家人准备衣物。 最广为流传的传说与孟姜女有关。相传秦始皇时,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修长城,因天寒劳累而死。十月初一,孟姜女携冬衣寻夫,得知噩耗后痛哭至长城崩塌。她将棉衣焚烧祭夫,百姓感念其深情,纷纷效仿,形成“送寒衣”之俗。 寒衣节体现了中国人“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认为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同样需要温饱。 随着社会变迁,寒衣节逐渐简化,部分城市改为鲜花祭祀或网上追思。但其核心——对祖先的感恩与对生命的敬畏——仍被延续。这一节日不仅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也成为凝聚家庭情感的重要契机。 董健2025.11.20寒衣节于香港。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它象征着严冬的到来,人们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送去”御寒的衣物,表达怀念与关怀。 --- ### **1. 节日时间**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2. 起源与传说** 寒衣节的起源与多个传说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 * **孟姜女传说**:相传,秦始皇时期,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征去修长城。孟姜女千里迢迢为丈夫送去御寒的棉衣。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到达长城时,却得知丈夫早已死去,被埋在长城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绝,哭倒了长城,最终找到丈夫的尸骨,并将带来的寒衣烧掉,让丈夫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御寒。这个故事赋予了寒衣节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成为为亡人送寒衣的象征。 * **先秦的腊祭仪式**:也有人认为,寒衣节起源于周代农历十月初一的腊祭仪式。这一天,天子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灵和祖先,并犒劳农民,开启冬闲。后来逐渐演变为专门祭奠亡人的节日。 ### **3. 主要习俗** 寒衣节的核心是“送寒衣”,主要习俗都围绕此展开: * **烧寒衣**:这是最主要的习俗。人们会用五色彩纸(象征布料)扎制成衣服、鞋帽、被褥等形状,并在上面写上收衣人的姓氏和行辈,如同填写包裹单一样。到了傍晚,在门前或十字路口焚烧,以示将寒衣送达阴间的亲人。焚烧时,通常还会圈画一个圈,并留一个开口朝向祖先坟墓的方向,确保“包裹”能准确送达。 * **祭祀祖先**:家人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酒、水果、点心、饺子等,在祖先牌位或坟墓前进行祭拜,汇报家中的喜事,祈求祖先保佑。 * **扫墓**:和清明节类似,很多家庭会去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扫,清理杂草,添上新土,表示后继有人,并焚烧寒衣。 * **生者御寒**:在为亡人送寒衣的同时,人们也会提醒自己天气转冷,要添衣御寒。有些地方有给在世的长辈或亲人赠送棉衣的习俗,体现了关爱生者的温情。 ### **4. 象征意义** 寒衣节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情感: * **表达孝道与思念**:通过“送寒衣”这一具体行为,表达子孙对祖先的孝敬和无限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 * 人文关怀的延续**#原创视频 #祭祀 #民俗文化 #传统习俗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寒衣节:烧的是衣裳,暖的是根脉。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据传起源于周代。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上巳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节”范畴。 农历十月初一恰是秋冬交替的节点,古人认为此时寒冬正式降临,阳间需添衣御寒,冥界亦会寒意渐浓。《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中就提及“幽冥之内,寒无衣、饥无食”,这份对亡魂处境的惦念,催生了寒衣节的核心习俗——送寒衣。人们祭祀时除了准备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品外,还会特别备有“冥衣”,焚烧冥衣时的烟火,被视作将阳间孝心转化为阴间暖意的媒介,让祖先灵魂得以安度寒冬。 这一习俗的背后,是道教“阴阳互通、天人感应”的核心观念。冥衣并非物理层面的衣物,而是承载着亲属愿力的能量载体,通过仪式转化为亡魂可享有的“阴禄”。道教将“孝道”列为修仙之基,《太平经》有言“人无孝悌,不能成仙”,寒衣节“事死如事生”的仪式,正是这种孝道伦理的世俗实践,既回报先祖养育之恩,也借追思沟通阴阳,求先祖灵脉护佑家族。 寒衣节的深意更藏在文化传承里。《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古训,《礼记·月令》记载的十月祭祖习俗,印证着这个节日的千年根基。古人在此时不仅敬祖,也会“备冬衣、储冬粮”,将对先人的关怀与对现世的经营相融,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关汉卿在《远寄寒衣》中写的“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每一件冥衣里都藏着说不尽的牵挂 。 民间关于寒衣节的谚语更藏着生活智慧,“十月初一晴,冬天雨雪多”“寒衣节雨淋淋,街上柴炭无人问”,古人借节日天气预判冬寒,规划生计。而“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老话,实则暗藏现实考量:十月天干物燥,上坟烧纸易引山火,并非迷信禁忌,而是先人避险的智慧。 道教讲“生死同源”,寒衣节便是对这份理念的最好诠释。烧去的是冥衣,留下的是家族记忆;逝去的是亲人,延续的是精神血脉。这个节日教会我们:敬畏死亡,方能更懂珍惜生命;铭记先祖,方能更明自身根脉。 #家族根脉 #孝道 #送寒衣 #珍惜生命 #传统文化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寒衣节:一纸寒衣,千里寄思 今日是11月20日,阴历十月初一,我们迎来寒衣节。它又称“十月朝”“祭祖节”,与清明、中元并列为中国三大鬼节,核心是祭祖送寒衣,以朴素仪式寄托对先人的深切缅怀,承载着千年未改的思念与孝道。 寒衣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记载,便是其早期雏形,彰显着古人顺应时节、关爱亲人的心意。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传说,更让这一节日有了温度与记忆点——孟姜女寻夫至长城,发现丈夫早已埋骨城下,悲痛中烧送寒衣的日子恰是十月初一,这份赤诚与牵挂,让寒衣节的习俗得以代代相传。 节日的核心习俗,藏着中国人对逝者的温柔牵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烧寒衣,人们用五色纸裁剪纸衣、鞋帽、被褥,部分人家会将其整理成“包袱单”,清晰标注祖先姓名与辈分,在坟前或路口画圈焚烧,圆圈特意留一处缺口,方便祖先“收取”御寒之物;同时还会在圈外焚烧纸钱,分给孤魂野鬼,尽显悲悯之心。饮食上南北各异,北方多吃饺子,南方盛行糍粑,一口温热吃食,既是慰藉生者,也是告慰先人。此外,家祭、墓祭等仪式庄重举行,宗族族人齐聚,在焚香祈福中追忆先祖、诉说家常。 寒衣节的深层内涵,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孝道文化与生命哲思。“事死如事生”的理念贯穿始终,人们以送寒衣的方式,延续对逝者的牵挂,仿佛先人从未远去,依旧能感受到世间的温暖。它也是宗族团圆的契机,集体祭祖的仪式,不仅强化了家族归属感,更让亲情在代代传承中愈发浓厚;同时,这一节日也暗含着中国人对阴阳两界的平和认知,认为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份通透,悄悄消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时代变迁,习俗迭代,但思念从未褪色。如今,为规避环境污染与火灾隐患,传统烧纸习俗逐渐被文明祭祀取代——一束洁白的鲜花、一场线上祭奠、一次静心的追思,虽无烟火缭绕,却同样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寒衣节的形式或许在变,但“敬祖尽孝、传承亲情”的核心从未改变,它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铭记先祖,在思念中汲取力量,让亲情与孝道在岁月中生生不息。#生活#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绿色农业#寒衣节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与清明节、上巳节、中元节并列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 寒衣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祭祀祖先和亡灵,人们会烧纸钱、焚化冥衣,以此向祖先表示敬意和怀念。此外,人们还会制作寒衣并送给亲友,寓意着关心和祝福。在食物方面,一些地方有吃饺子、蒸馒头等的习俗。虽然寒衣节被称为鬼节,但此“鬼”并非指邪恶的鬼魂,而是指去世的亲人和先人。 寒衣节又称“鬼节”,5大习俗知道多少?弄懂,不吃亏! “5大习俗” 1:烧寒衣。十月初一是冬月的第一天,天气变冷,人们准备好棉衣过冬。同时,也会为地下的先人“送寒衣”。寒衣以自己亲手叠的最好,烧化的时候,一定要告诉先人,免得到不了先人手中。焚烧的衣物、冥钞等物一定要焚烧充分,都化成纸灰,相传只有充分燃烧,这些纸钞、衣物,才能在阴曹地府使用。不烧尽的话,亡人拿着也没用。如果不能回家上坟,可在十字路口,冲着家乡方向烧化纸钱。 2:吃面条。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山区兴吃荞面、莜面。冬季中午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 3:红豆饭。后人把十月初一当悼亡节来过时,以红豆饭为奠。迄今江苏大丰一带还有个传说,从前有个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被地主砍死,鲜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饭染得通红。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穷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红豆饭纪念他。 4:送暖。送暖也就是送炭,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时人们在寒衣节向先人敬献酒食以表孝心。当时人们会在这一天煮食新粮以尝新,或者用新收获的谷物、果品等供奉祖先,或以此馈赠亲朋好友。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在寒衣节这一天向先人敬献酒食以及取暖用品,以尽孝道、传承家族之义。 5: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寒衣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回到故乡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扫墓时需要准备供品如五色纸、冥钞、香箔等,以及鲜花、酒食等物品。祭祀仪式上需要向祖先敬酒、叩头、焚烧纸钱等,以尽孝道和家族传承之义。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