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能打消耗战。已经成为俄乌战争结的关键因素。很显然,造一艘大型航母。不如造五艘中小型航母。更能适应消耗战。中国航母“越大越好”的思路,正悄悄埋下战略隐患。俄乌战争两年多的拉锯给世人的最大启示是:一旦战争转入消耗战,谁能持续不断地把便宜、可损耗的装备送到前线,谁就能笑到最后。航母越做越“豪华”,恰恰与这一逻辑背道而驰。 一、大航母=高价值“人质” 003 已破 8 万吨,004 被传 10~12 万吨,005 更有望冲到 12 万吨以上 。吨位飙升带来的是单舰造价指数级上涨——据业内估计,004 的建造费用已接近 1 千亿人民币。如此昂贵的平台,一旦被击沉,不仅是财力损失,更是战略级心理打击。在消耗战语境下,它不再是“杀手锏”,而是对方最想“刷战绩”的高价值人质。 二、反舰弹道导弹让“大”变“靶” 中国用东风-21D/26 系列告诉世界:航母可以在 1500~4000 公里外被精准猎杀。既然我们能打别人,别人也能打我们。未来台海、南海若生战,敌方同类武器(美“暗鹰”、日“12 式改”、澳“海马斯”舰载版)必将蜂拥而至。吨位越大,红外、雷达、电磁信号越强,机动越慢,被锁定概率越高。12 万吨的庞然大物,在卫星+高超音速武器面前就是固定靶,生存窗口以分钟计。 三、消耗战的核心是“造得快、沉得起” 俄乌战场统计显示:双方每月都要损耗数十门火炮、上百辆装甲车。海军若进入对等消耗,航母战斗群每周都可能“掉飞机、损护航”。此时船厂产能、原材料、工人数量才是硬指标。大航母 5~6 年才能造 1 艘,船台、龙门吊、核堆占用周期极长;若真被击沉,同型号补充至少需要 8 年。相比之下,2~3 万吨级无人机航母采用民标船体+模块化建造,18 个月即可下水,单价不到大航母 1/5,损失 10 艘也不动摇国家财政,这才是“可持续战争”的工业逻辑。如果说来不及。则用建造一艘大型航母的。资金建造五艘中小型航母。也也能在 四、航空作战形态已变,大甲板≠高效率 无人机取代有人机是大势所趋。攻击-11、FH-97A、翼龙-3 等舰载型无需弹射器即可滑跃起飞;加油、反潜、预警版本同样可由 3 万吨级甲板操作。美海军测算,同样 100 架舰载机,如果把 70% 换成无人机,可把出动架次率提高 40%,舰员减少一半。继续追求 10 万吨级超级甲板,实质是用 20 世纪的平台打 21 世纪的空战,性价比极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