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场——一元二态物理名词解释22 力场是一种矢量场,常见的力场有引力场、磁(力)场、电(力)场等。在一元二态物理中,力场是由涡核上的涡环所构成的、分布在涡核周围的一个涡量场。 早在17世纪,笛卡尔建立了以太旋涡说,并赋予了以太某种力学性质。他认为,物体之间的所有作用力都必须通过某种中间媒介物质来传递,以太虽然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觉,但却能传递力的作用,如磁力等。笛卡尔的这个“力以太”,可以说是“力场”这个概念的最早称谓了。 在对待“力以太”问题上,牛顿在给本特利的信中写道:“……一个物体能够超距地通过虚空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不经任何媒介就传递作用力,在我看来,这是多么荒诞,以致对于任何一个通晓哲学事理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可见,牛顿是用力以太来理解他的万有引力的。 直到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提出电场和磁场的概念,后来他又将电力线和磁力线的概念引入物理学后,“力以太”这个概念,以场和力线这种可视化的崭新面貌,再次活跃起来。当时的物理学甚至分成了普通物质和以态学两大部门。 随着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探寻以太的“失败”,尤其20世纪初的物理学大革命爆发后,物理学的普通物质部门又分解成相对论和量子论两个部门。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用“时空弯曲”取代了引力场这个概念;在量子力学中,四种基本力的传递者,悉数被引力子、光子、玻色子、胶子所取代。至此,以太被彻底逐出了物理学,以以太为本体的力场概念,也就被物理学所抛弃。 客观地说,以太被逐出物理学的这个宿命,是在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概念时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以太有一个先天性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它与粒子物质的无关性上。 直到2010年,刘泰祥创立了一元二态物理理论。在这套理论中,他从连续态的爽子假设出发,将亚里士多德的以太概念,改造为连续物质这个概念;将普朗克量子这个抽象概念,实体化为单爽子涡环的形态。从而用涡运动理论将连续物质与普通物质(即粒子物质)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进而将二者合体为涡量场这个概念,从而实现了物质的大统一,并确立了连续物质在整个物质世界中的主宰地位。 在一元二态物理中,涡量场分极性场和中性场两种形态,但中性场是从极性场衍生出的一个特殊形态。在一个涡量场中,涡核与它周围的涡量场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应力守恒系统;涡核就是物理学中的普通物质概念,涡核周围的涡量场就是由涡环构成的一个力场。 #知识分享 #每天学习一点点 #每天跟我涨知识 #科普 #一起学习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1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一元二态物理导论——物理学到底怎么了?》序言 直到今天,虽然人们早已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所组成,也发现了原子核存在磁矩和极性分布(如分子结构)等诸多性质,但关于原子核的结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一个多世纪以来,还一直停留在卢瑟福提出的那个各向同性的“小球”模型上,进而阻碍了原子理论乃至分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没有把它们发展成为像化学那样的成熟理论。在一元二态物理看来,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一个有效的质子模型和中子模型乃至基本粒子模型。总之,在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中,对于宇宙这个“洋葱”,现代物理学还远没有抵达那个内核。 2010年,笔者在总结大量物理观测与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思辨逻辑研究方法,创立了“一元二态物理学说”,这套理论的创建进路大体如下:一是,通过对普朗克量子概念的学习研究,建立起“普朗克量子是宇宙之砖”的观念;二是,通过对场(尤其是磁场)的动力学性质的观察与思考,引入连续物质这个概念:三是,基于物质相统一的观念,将上述两点相结合,提出爽子是连续物质基本单元的假设:四是,根据涡运动理论,从由爽子所构成的自由涡导出了cn粒子涡量场模型。于是,那个抽象的普朗克量子“波包”,也就相应地改造成了形象生动的单爽子涡环—— cn粒子涡量场的涡核。 有了cn粒子涡量场模型这个富有活力的宇宙之砖,包括光子、电子和质子在内的各种粒子乃至天体的模型,也就很快构建出来。就这样,一元二态物理描绘出了一幅能够包容整个物理学的全新的物质模型和宇宙图景。 当今,对现代物理学的质疑声音不仅来自民间,在科学界亦如此。比如,美国物理学家斯莫林在他所著《物理学的困惑》一书中总结道:“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们关于物理学基础的认识,大概每十年就有一次大的进步。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对基本粒子物理学的认识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突破。”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物理学到底怎么了? 如果读者朋友对这个“世纪之问”饶有兴趣,那么带着这个疑问来阅读本书,相信在观览一元二态物理所描绘的全新的宇宙图景过程中,会寻到一个答案。 #物理学 #每天跟我涨知识 #探索宇宙 #每天学习一点点 #知识科普
00:00 / 08: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质子——一元二态物理名词解释13 质子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质量的基本单元,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8年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时发现,并测出了质子的质量和电量。后来,随着质子夸克模型的建立,在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中,质子被定义为了复合粒子,不再编入基本粒子家族。 夸克模型乃至整个标准模型的创立,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一方面,在新的实验技巧发现许多粒子后,如何分类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不可能这么多粒子全都是基本粒子。另一方面,随着微观研究的深入,尤其认识到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后,面对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经典物理学已经无能为力,或者说,二者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质量的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与力程,跟万有引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二是,质子都带有一个正电荷,它们之间应该相互排斥才对,而在原子核内部它们却紧紧吸附在了一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粒子物理学界可谓倾尽所能,构建出包括夸克模型在内的标准模型,以及提出了强力和弱力这两个基本力。在一元二态物理看来,这都是裸客体观念框架下的产物。 一元二态物理是涡量场框架下的理论,所构建的质子模型是这样的:质子是由不同能量的光子,凝聚而成的正十四面体的稳态粒子。从质子的一端看,质子本体的轮廓是一个八边形,在端面和斜面上是中性场,表现为质子的质量性质;在质子的四个侧面上是极性场,表现为质子的电量性质和四极矩性质。可见,质子并非复合粒子而是一个单粒子,它的场是以中性场为主并与极性场一起构成的一个复合场。 关于强力与万有引力在力程上的差异,以地球引力场为例,这个差异是由质子和地球它们涡量场的涡核半径,即质子本体半径与地球本体半径的巨大差异,所决定的。 关于强力的强度是万有引力的1039倍,一元二态物理有一个非常简单的估算和解释方法:以地球引力场为例,质子的质量密度是地球的1.812*1013倍,如果地球全部用质子来构成的话,这个质量将是我们地球的5.95*1039倍。这个数值跟强力与万有引力之间的强度比值,在数量级上是完全吻合的;这也是引力与强力相统一的一个有力证据。可见,强力与万有引力的强度差异,是由它们的质量密度不同所导致的。 总之,在一元二态物理的质子模型中,并不需要那些晦涩难懂的无法看到的夸克,也不需要强力和弱力等这些打补丁式的概念。 #质子 #强力 #物理 #科普 #引力
00:00 / 04: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4
00:00 / 1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