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会考考点全解析,小靳老师带你冲刺! 生地会考倒计时,你还在为长江中下游的知识点发愁吗?别担心,小靳老师一条视频帮你搞定! ✅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西起巫山东麓,东到黄海和东海,北接桐柏山、大别山南麓及黄淮平原,南至江南丘陵及钱塘江、杭州湾以北沿江平原。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 - 400公里,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5 - 100米,多在海拔50米以下 ,包括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中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等地区。 ✅地形特点:中游有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江西鄱阳湖平原;下游有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的长江三角洲。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以长江主干流为主,各支流形成平坦开阔的河谷平原 。这里河网纵横,湖泊密布,较大湖泊有1300余个,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被称为“水乡泽国” ,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水热条件好,作物多一两熟 。但降雨不稳定,梅雨不稳定易产生旱涝问题,伏旱严重,对农业有影响。 ✅农业发展:是我国稻米、棉花、油菜和蚕丝的重要产区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不过,这里的红壤铁、铝成分较多,属酸性土壤,有机质少,土质粘重,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熟石灰加以改良。 ✅工业矿产:江西德兴、安徽铜陵、湖北大冶产铜;江西大余产钨;湖南锡矿山产锑;湖南水口山产铅锌。宝山、武汉、马鞍山是重要的钢铁基地,其中宝山钢铁厂是我国最大的钢铁基地 。 ✅交通状况:交通运输以发达的水陆交通占优势地位。南京、武汉、宜昌、长沙、南昌是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 。上海、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是重要港口 。这里还是中国内河航运最发达的地区,上海、武汉、南京等地是重要航空港,有沪蓉高速、京港澳高速等高速公路穿越,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三横五纵”中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均在此交汇。 ✅城市分布:是全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河港与海港、综合性工业基地。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钢铁、机械等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为什么今年南方早早出梅迎高温,北方提早进入多雨期? 时间刚跨进7月门槛,副热带高压就提前加强西伸北抬,完成第二次北跳,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甚至黄淮都陆续转受副高控制,早早出梅迎来三伏天式的湿热高温: 像是上海6月29日出梅,比常年(7月10日)偏早11天,浙江全省6月30日出梅,偏早8天(常年7月8日)。江苏和安徽的淮河以南区域7月1日出梅,分别偏早12天和11天。到7月1号,上海、杭州已经连续6天高温。 那么副高为什么这么早北上,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应该说影响副高进退的因素不止一个,但简单来说最直接的还是太平洋的海温异常。 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弱的拉尼娜现象,随后维持中性偏冷状态。偏低的海温,让这一带海域上方空气遇冷密度增加,气流下沉,沃克环流下沉支常增强,进而导致环流整体异常(沃克环流整体增强),西太平洋上升气流增强。上升气流到达高空,经过哈得莱环流,运行到中纬度地区下沉,压缩增温,这有利于副热带高压势力偏强,位置偏北,北抬偏早。 近年的统计数据也支持弱拉尼娜背景下的出梅偏早。 对于华南中东部,江南,长江中下游,江淮,包括黄淮被副高控制,气流下沉增温,水汽难以凝结,形成晴晒高温湿热天气。特别是周中后期,靠近副高核心区的江浙沪一带,局部可能达到40度,历史同期少见,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提早北抬的副高,也让副高南侧热带辐合带里诞生的台风,有沿着副高南侧西行,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乃至华东,甚至进一步北上到北方的可能。目前西北太平洋2个台风胚胎,未来都有发展成台风的概率。时间还远不确定性大,但也要适当关注了。 副高北上后,主雨带跟随北抬,东北、华北、西北东部提前迎来多雨期,需要注意防范强降雨。不下雨时天气闷热,还要注意防暑、防潮、防霉变。 此外,这轮副高西伸,四川盆地西部降雨增多,重庆、川东高温发展。贵州降雨有所减少,但云南特别是中西部,还会继续多雨。 总体上这一轮天气形势变化,把我国天气提前带入盛夏模式。大家提前做好应对。远期看,7月中下旬,不排除副高进一步北上,但也存在重新南落的可能,我们后续追踪解读#出梅 #高温 #暴雨 #天气 #气象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7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97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梅雨季节是东亚季风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时间范围 - 通常时段: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持续约20-30天。 - 入梅与出梅:具体时间因年份和地区略有差异,一般上海、杭州等地6月上旬入梅,武汉、长沙等地稍晚;出梅多在7月中旬前后。 形成原因 - 冷暖空气对峙: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东南季风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僵持,形成准静止锋(梅雨锋)。 - 副热带高压影响: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跳至北纬20°-25°,其西北侧源源不断输送水汽。 气候特征 - 持续阴雨: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多连绵小雨或间歇性中雨,偶有暴雨。 - 高温高湿:相对湿度常超80%,日均温25-30℃,体感闷热,易引发衣物霉变(故称"霉雨")。 - 降水集中:梅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40%,部分地区单月可达300-500毫米。 区域差异 - 核心区: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湖南北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 - 边缘波动:某些年份梅雨带可能北移至淮河流域或南压至江南南部。 年际变化 - 典型梅年:降水均匀且持续时间长(如2020年超长梅雨季导致长江流域洪水)。 - 空梅/少梅:副高异常强盛快速北抬,导致梅雨期短暂或缺如。 - 倒黄梅:出梅后再次出现持续性降水。 适度的梅雨有利水稻生长,但过量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 - 需防范内涝、地质灾害,加强排水系统维护。 -湿热环境易滋生霉菌,需注意食品保存和呼吸道疾病预防#梅雨时节家家雨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