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穿峡而过,将什川古镇环抱成太极状半岛,这里流传着两则跨越千年的动人传说。古镇老人们常说,如今漫山的梨园与河心的石驼,都是神仙馈赠的印记。 相传木工祖师鲁班云游至此,见黄河天险横亘,百姓仅凭羊皮筏子渡河,常有筏毁人亡的悲剧发生。他决意在此修建石桥,每日夜间赶石劈料,只让送饭的夫人以铜铃为号,避而不见施工场景。谁知一日夫人好奇,未带铜铃悄悄探访,撞见鲁班立于石驼之上,挥掌劈石架桥的神迹,惊呼声道破天机。石桥轰然崩塌,石料坠入河中,鲁班长叹一声,驾驼顺流而下,行至大峡口时又被路人惊扰,石驼化作中流砥柱,永远屹立在河心,而岸边至今留存着鲁班的坐印与汗滴砸出的石臼。 另一则传说关乎万亩梨园的由来。王母娘娘宴请群仙时,令百花同时绽放,唯独梨花仙子私离天庭,被什川的山水吸引。她见此地土地肥沃却少生计,便想传授百姓栽梨之术,竟误了天庭花期。王母震怒,降旨将她贬留人间,梨花仙子无怨无悔,化作石身立于黄河岸边,年年洒下甘露滋养梨园。数百年间,先民们受仙子庇佑,精心培育梨树,如今那棵需四五个成年人合抱的“梨树王”,便是明代传承至今的见证。 后来,什川人在鲁班造桥之处建起吊桥,终结了涉险渡河的历史,而梨花仙子守护的梨园,也成了“世界第一古梨园”。每逢春日,万亩梨花绽放如雪,河心石驼静立凝视,古镇人便会舞起火龙,既是纪念鲁班的善举,也是感恩梨花仙子的馈赠。这两则传说,早已随着黄河涛声,融入古镇的血脉,成为什川人世代相传的精神图腾。 今天的传说故事就讲到这里了,明天我们继续来听中国古镇的美丽传说哦。#什川古镇的传说故事#古镇风貌#古建筑之美#ai绘图@DOU+小助手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3: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说到新蒲城,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水果批发市场。 新蒲城,位于滨州市区黄河一路以南,黄河旧堤以北,高杜以西,渤海九路以东。有孙、李、韩、杨、乔、索、张等10多个姓氏,是明朝初年枣强移民。 说起新蒲城,就不得不提蒲湖。 蒲湖,得名于蒲台古县城。蒲台县最早设立于隋朝开皇十六年,宋朝时期,蒲台县并入渤海县,蒲台县城降为蒲台镇。 金朝时期,重置蒲台县,在蒲台镇以南新建县城,就是如今蒲湖下面的那个古县城。 1956年,蒲台县撤销,并入博兴和滨县。 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河道入海;1900年,黄河在张肖堂决口,河道南迁,形成了现在的河道。从此,蒲台县城位置由黄河以南变成了黄河北边。                                             此后的百年时间里,黄水漫滩,蒲城外围大量泥沙淤积。 1964年,黄河发生特大洪汛,蒲台县城受灾。为躲避河患,1965年,政府协助迁出城内居民100户500人,在现址建村。1982年定名新蒲城。 既然有新蒲城,那有没有老蒲城?还真有。 1976年,黄河又发生特大洪汛,在这次大水中,蒲台古城完全被淹。1977年,蒲台县城里此前搬迁剩下的全部居民,迁至老北镇以东重建家园,定名老蒲城。 新蒲城原来先后隶属于蒲城公社、北镇公社和蒲城乡,2005年,新蒲城随着蒲城街道,一起并入市中街道办事处。 你是新蒲城人吗?这里有你的哪些记忆和故事?欢迎您留言评论。#滨州 #城市记忆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
✅【开河动机:帝王心术与时代棋局】 公元605年,这位刚登基的帝王面对的是分裂三百年的南北格局。北周旧都长安、新占的江南富庶之地,中间横着黄河淮河长江三道天堑。据《隋书》记载,仅洛阳粮仓存粮就达2400万石,可如何运往关中?更紧要的是,高句丽战事箭在弦上,百万大军粮草运输必须打通水路——这盘棋,不下也得下! ✅【超级工程:铁锹下的血色长龙】 隋炀帝的工程队分四步走:605年先凿通济渠(郑州至淮安650公里),征发河南百万民夫;接着疏浚邗沟(淮安至扬州300公里);608年永济渠(洛阳至北京1000公里)征河北民夫超百万;610年江南河(镇江至杭州400公里)收官。总里程2700公里,相当于京广铁路长度!《资治通鉴》记载:"发丁男百余万...役丁死者什四五"。您算算,500万民夫按最低15%死亡率,就是75万具骸骨铺就的水道。 ✅【漕运革命:黄金水道的双重面孔】 运河甫通,立即显现经济威力:漕运量从隋初年20万石暴涨至炀帝末年400万石。唐代更达年运600万石,足够百万军队三年用度。运河两岸新兴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汴州(开封)在百年后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但代价同样惨烈:为赶工期,民夫"役丁往者皆不归",埋下隋末百万农民起义的火种。运河开通第13年,隋朝便在龙舟水殿中轰然崩塌。 ✅【千年遗泽:功过难量的文明血脉】 别看唐宋文人骂得凶,身体却很诚实:北宋汴京九成物资走运河,年过商船超万艘。元朝改造为京杭大运河后,700年@间始终是帝国命脉。直到1855年黄河改道前,年运量保持300万石规模。今日大运河遗产河道仍存活878公里,仅苏北段年货运量就达3亿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暴君的血色工程,最终流淌成了滋养千年的文明乳汁。 #京杭大运河 #杨广 #隋炀帝 #大运河 #内容启发搜索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4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