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5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4
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7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95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4
00:00 / 05: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1
寒衣节:烧的是衣裳,暖的是根脉。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据传起源于周代。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上巳节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鬼节”范畴。 农历十月初一恰是秋冬交替的节点,古人认为此时寒冬正式降临,阳间需添衣御寒,冥界亦会寒意渐浓。《元始天尊说酆都灭罪经》中就提及“幽冥之内,寒无衣、饥无食”,这份对亡魂处境的惦念,催生了寒衣节的核心习俗——送寒衣。人们祭祀时除了准备食物、香烛、纸钱等常规供品外,还会特别备有“冥衣”,焚烧冥衣时的烟火,被视作将阳间孝心转化为阴间暖意的媒介,让祖先灵魂得以安度寒冬。 这一习俗的背后,是道教“阴阳互通、天人感应”的核心观念。冥衣并非物理层面的衣物,而是承载着亲属愿力的能量载体,通过仪式转化为亡魂可享有的“阴禄”。道教将“孝道”列为修仙之基,《太平经》有言“人无孝悌,不能成仙”,寒衣节“事死如事生”的仪式,正是这种孝道伦理的世俗实践,既回报先祖养育之恩,也借追思沟通阴阳,求先祖灵脉护佑家族。 寒衣节的深意更藏在文化传承里。《诗经·豳风·七月》中“九月授衣”的古训,《礼记·月令》记载的十月祭祖习俗,印证着这个节日的千年根基。古人在此时不仅敬祖,也会“备冬衣、储冬粮”,将对先人的关怀与对现世的经营相融,体现“天人合一”的智慧。就像关汉卿在《远寄寒衣》中写的“寄去衣服牢收授,三般儿都有个因由”,每一件冥衣里都藏着说不尽的牵挂 。 民间关于寒衣节的谚语更藏着生活智慧,“十月初一晴,冬天雨雪多”“寒衣节雨淋淋,街上柴炭无人问”,古人借节日天气预判冬寒,规划生计。而“寒衣不上坟,上坟辱先人”的老话,实则暗藏现实考量:十月天干物燥,上坟烧纸易引山火,并非迷信禁忌,而是先人避险的智慧。 道教讲“生死同源”,寒衣节便是对这份理念的最好诠释。烧去的是冥衣,留下的是家族记忆;逝去的是亲人,延续的是精神血脉。这个节日教会我们:敬畏死亡,方能更懂珍惜生命;铭记先祖,方能更明自身根脉。 #家族根脉 #孝道 #送寒衣 #珍惜生命 #传统文化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6: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90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2
00:00 / 05: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6: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8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