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暗淡蓝点,属于每个人的平静 1990年2月14日,正当旅行者1号完成其核心任务即将飞离太阳系时,NASA命令旅行者1号拍摄了一张在太阳系边缘回望地球的照片。 这张照片就是著名的《暗淡蓝点》,从太阳系边缘看上去,地球就像是悬浮在空气中的一粒微小尘埃。 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看了这张照片非常感慨,他在1996年的一个典礼上就此深情的说了这一段话: 我们成功地从外太空拍到这张照片,细心再看,你会看见一个小点。就是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就是我们。在这个小点上,每个你爱的人、每个你认识的人、每个你曾经听过的人,以及每个曾经存在的人,都在那里过完一生。 这里集合了一切的欢喜与苦难,数千个自信的宗教、意识形态以及经济学说,每个猎人和搜寻者、每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造者与毁灭者、每个国王与农夫、每对相恋中的年轻爱侣、每个充满希望的孩子、每对父母、发明家和探险家,每个教授道德的老师、每个贪污政客、每个超级巨星、每个至高无上的领袖、每个人类历史上的圣人与罪人,都住在这里:一粒悬浮在阳光下的微尘。 地球只是这个浩瀚宇宙剧院里的一个小小舞台。想想从那些将领和帝王们挥洒出的血河,他们的光荣与胜利只为了让他们成为了这一点上一小部分的短暂主宰。想想栖身在这点上一个角落的人正受着万般苦楚,而在几乎不能区分的同一点上的另外一个角落里亦同时栖身了另一批人。他们有多常发生误解?他们有多渴望杀了对方?他们的敌意有多强烈? 我们的装模作样,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错觉以为自己在宇宙里的位置有多优越,都被这暗淡的光点所挑战。我们的星球只是在这被漆黑包裹的宇宙里一粒孤单的微粒而已。我们是如此的不起眼,在这浩瀚之中,我们不会从任何地方得到提示去拯救我们自身。 一直有人说天文学是令人谦卑,同时也是一种塑造性格的学问。对我来说,希望没有比这张从远处拍摄我们微小世界的照片更好的示范,去展示人类自大的愚蠢。对我来说,这强调了我们应该更加亲切和富同情心地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加保护和珍惜这暗淡蓝点,这个我们目前所知唯一的家。#探索宇宙 #顶级视觉盛宴 #暗淡蓝点 #卡尔萨根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89
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陪孩子一起看完《从太空看世界》,我第一次有了一个特别强烈的画面: 如果此刻,珑儿、楚楚、团团仨孩子,也站在宇宙飞船的舷窗边往下看,他们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镜头慢慢拉远,地球缩成太空里一颗安静的蓝色小球时,我突然有点想哭。 我们大人每天为学区、分数、城市选择焦虑不休,可是在几百公里的高空往下看,河北、辽宁、哪一条河、哪一条路,都被柔软的云层盖住了——对孩子来说,那只是一颗“家在上面”的星球。 纪录片里有一幕我记得特别清楚:黑夜里的地球被一圈金色晨光慢慢点亮,城市灯光像神经网络一样闪烁。那一刻我在想,以后珑儿会不会在地理课本上看到这张图,跟同学说一句:“我妈当年就是看了这个,才决定带我们来辽宁重新开始的。” 以前我总是把重心放在“去哪儿念书更有高考优势”,看完这部片子,我开始反过来问自己: 如果从太空往下看,我真正想给孩子留下的,是一张怎样的“家庭地图”? 是一个只围着分数转的小小坐标点,还是一条敢于选择、敢于迁徙、愿意为更好教育去探索的轨迹? 从太空看下去,人类的边界线都消失了,只有山海、河流、云层,还有一片片看不清名字的城市。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 我带孩子从河北转到辽宁,不只是为了某一次考试的概率,更是想让他们知道——世界比课本大得多,你有权利为自己选一条路。 自从转学之后,三个孩子经常问我:“妈妈,我们以后还会不会去别的地方上学?”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给了他们一个新答案: “只要这颗蓝色的星球还在,我们就有很多选择;但不管去哪儿,记得好好爱它、保护它,因为我们只有这一颗家。” 《从太空看世界》带给我的,不只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一种做父母的提醒: 当我们愿意把视角拉远一点,就更容易放下一些没那么重要的比较,更愿意把精力花在真正长期、真正温柔的东西上—— 比如,陪孩子一起抬头看看星空,告诉他们: 你脚下这片土地很重要,但你抬头看到的那片宇宙,也同样值得你去好奇、去探索。 如果你也是一位在为孩子教育奔波的家长,很推荐和孩子一起看一看《从太空看世界》。 也许看完之后,你们家关于“未来要去哪儿”“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对话,会安静却坚定地,朝着另一个方向偏一点点。 #陪你们长大陪你看世界 #纪录片充电计划 #纪录片推荐 #亲子时光 #纪录片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截止到2025年,我们已识别出4万颗近地小行星,且曲线呈垂直方向,天文学家目前已确认了4万颗近地小行星,这些天体的轨道使其距离地球足够近,足以对地球产生影响。有些小行星直径只有几米,有些则长达数公里,仅在过去三年里,我们就发现了1万颗。 这是大多数人忽略的部分。发现曲线并非线性,而是快速加速的。鲁宾天文台即将投入使用。欧空局的Flyeye系统正在启动。NEOMIR将填补白光观测的盲区。每一次升级都意味着我们能够观测到以前被我们忽略的天体。现实情况就是这样,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本世纪仍有2000种核事件具有非零影响概率。 大多数都很小——但并非所有 我们几乎发现了所有1公里范围内的威胁。 我们只发现了30%的危险中型小行星(100-300米)。这些是城市杀手,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它们。 欧空局的赫拉探测器已启程前往迪莫弗斯,分析DART撞击事件。拉美西斯探测器正在为阿波菲斯彗星建造。NEOMIR探测器将监测使地面望远镜无法观测到的区域。我们正在首次构建一个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防御体系。每发现一颗新小行星,它就不仅仅是数据库中的一个点。它意味着我们又多了一块无需猜测的天体。我们终于绘制出了这片雷区,而且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做得正是时候。#知识科普 #探索宇宙 #天文 #太空 #宇宙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人类宇宙扩张时间线(超通俗版) 就像玩闯关游戏一样,咱们按时间一步步推进,每个阶段有明确目标,到点验收成果,不搞复杂术语,一看就懂! 0-10年:搭框架、定规矩(基础中的基础) - 做什么: 1. 成立“全球宇宙探索联盟”,就像成立一个“宇宙探险总指挥部”,定好大家都要遵守的基本章程 2. 组织各国专家商量星际资源分配规则,明确“月球、小行星不是谁家的,是全人类的” 3. 启动基因技术和核聚变能源的基础研发,同时开始制定基因改造生物的安全规则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300-500亿美元,主要用来组建联盟、定规则、启动初期研发 - 要注意:防止大国说了算,重要规则得大多数国家同意才行 11-20年:搞研发、做测试(练基本功)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在实验室里搞定低重力/高辐射适应的基础方案,开始地面模拟测试 2. 核聚变:争取让核聚变反应堆稳定发电超过1000小时,迈出“能源自由”第一步 3. 激光通信:攻克大功率激光通信设备的核心技术,为后续建通信链路做准备 4. 联盟发力:出台星际探索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标准,至少150个国家认可资源分配规则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1000-1500亿美元,大部分投在技术研发上 - 要注意:基因技术只优化生存能力,不搞“超级人类”,避免大家反对 21-30年:小范围试用、建平台(初步实战)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找少量宇航员在太空舱里试用适应方案,同时搭建全球统一的基因改造生物检测平台 2. 核聚变:开始尝试把核聚变设备做小,目标是能适配地外基地 3. 激光通信:启动“地球-月球”激光通信链路建设,争取速率达到10Gbps 4. 资源开发:启动月球开采试验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先搞小规模勘探 - 花多少钱:总共大概1500-2000亿美元,平台建设和太空试验花钱较多 - 要注意:太空试验全程公开,成立监督小组,避免伦理争议 31-50年:标准化落地、扩范围(能力成型) - 做什么: 1. 基因技术:形成成熟的太空适应方案,宇航员在轨健康风险降低60%以上 2. 核聚变:小型化设备通过测试,能满足地外基地用电,开始大规模推广 3. 激光通信:“地球-月球”激光通信链路稳定运行,中断率低于0.1%,同时测试深空传输效果 #宇宙文明#灵掌者#未来展望#意识体#文明进阶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