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日本核污水15次排海后,中国渔业如何了 晨风茶室  2025年10月04日 09:22 北京 日本核污水排海已经进行了15轮。 据报道,日本第15轮核污染水排海于2025年9月14日开始,9月29日结束,排放了7800吨,主累计排放核污染水11.7万吨。 日本核污水11次排海后,对中国渔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如下: - 渔业资源方面:核污水排放后,海洋环境受到污染,渔业资源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一些鱼类可能会因为生存环境恶化而迁移到其他海域或者大量死亡,导致中国沿海的渔业捕捞量下降。 - 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方面:核污水中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如氚、碳-14、钌-106等,这些物质易被海洋生物吸收,并在鱼类、贝类等水产品中累积,使海产品的安全性受到质疑。 - 渔业经济方面:从短期来看,部分消费者对海产品的消费欲望下降,会通过价格信号传导至加工、捕捞养殖环节,对产业规模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但也有部分消费者会增加当期对尚未受核污染海产品的消费,促进产业规模增长。从中长期来看,当核污染抵达我国沿海后,消费需求开始下降,海产品出现滞销,加工需求下降,从而导致捕捞及养殖产量下降,海洋渔业可能出现全产业链性增速下滑、产量减少等下行态势。 - 渔业从业者方面:渔业市场的萎缩将直接影响渔民的收入,导致生计受到威胁。同时,渔业相关产业如加工、运输、销售等也可能受到冲击,从业人员的就业和收入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很多消费者已经不再买海产品,中国渔业受到巨大冲击,很多渔民的产业毁于一旦。日本核污水排海,成为中国渔业永久的灾难。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7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6
#中国重启日本水产品进口绝非轻率之举,更非拿国民健康冒险,而是基于科学监测与严格管控的审慎决策。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海以来,中国始终将食品安全置于首位,2023年8月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后,持续通过独立取样、国际联合监测等手段追踪污染扩散。截至2025年8月,中国在东海监测点检测到的铯-137浓度虽超标,但已通过升级监测网络、扩大检测范围等措施强化风险防控。 此次重启进口的决策,核心依据是两年来的科学数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与中方联合监测未发现异常,日本提交的放射性检测证明符合中国标准,且进口范围严格限定在非污染重点区域。例如,福岛等10个都县的水产品仍被禁止,仅允许其他地区符合条件的449种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有条件恢复”政策,既体现了对科学证据的尊重,也兼顾了中日贸易关系稳定——日本曾是中国最大水产品进口国,2022年对华出口额达43亿元,全面禁运对其经济冲击显著。 公众的担忧源于对核污染长期风险的合理警惕,但需理性看待:中国海关通过多重检测手段(如氚含量、铯-137专项筛查)构建了“从渔船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任何超标产品均会被拒之门外。此外,日本核污水扩散至中国沿海需240天以上,且经洋流稀释后浓度已大幅降低,与日本近海的高风险区域有本质区别。 中国政府的决策始终以人民健康为底线,既不盲目排斥,也不放松警惕,而是用科学数据与严格监管为食品安全筑牢防线。@抖音小助手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5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