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2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
00:00 / 08: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3
00:00 / 04: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6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0
让我们一起走进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去感受历史!! 在桂林中山北路14号,一栋桂北风格的两层砖木小楼静静矗立。谁能想到,这座名为“万祥糟坊”的老酒坊,曾是抗战时期照亮南方的红色灯塔——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 1938年11月,武汉、广州相继沦陷,漓江之畔的桂林成为交通枢纽与战略要地。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李克农率队在此建立办事处,集八路军、新四军驻桂通讯处和南方局办事处于一身,成为国统区里“三位一体”的秘密枢纽。 这里的每一寸砖瓦都刻着使命:电台室里电波昼夜不息,传递着前线情报与党中央指示;转运站中,100多车次的汽油、药品、被服冲破封锁,送往抗日前线;小楼里,周恩来三次亲临部署统战工作,叶剑英奔走联络,李克农巧施周旋,为抗战撑起一片天地。 更令人动容的是这里的文化硝烟。在办事处引领下,郭沫若、茅盾、巴金、徐悲鸿等千余名文化名人云集桂林,179家出版社、200多种杂志在此扎根,《救亡日报》以笔为枪,《黄河大合唱》响彻街头,让桂林成为蜚声中外的战时“文化城”,三分之二的西南精神食粮从这里输出。 馆内2000余件文物藏着滚烫记忆:周恩来赠予同志的派克钢笔,见证着领袖对战友的体恤;华侨捐赠的军需物资,诉说着海内外同胞的同心抗疫;伪装封面的革命刊物,记录着冲破禁锢的勇气。 1941年皖南事变后,办事处被迫撤销,但它两年多的坚守,转运了千余名抗战志士,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点燃了文化救亡的星火。如今,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然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漓江奔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走进这座老楼,触摸历史的温度,才懂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无数人以热血为墨、以勇气为笔书写的传奇。 #红色文化#勿忘历史#桂林#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