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1: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朋友圈刻意屏蔽行为的心理深层解析 朋友圈刻意屏蔽行为,指用户主动设微信权限,刻意不让特定对象看自己朋友圈——无论有无业务、求助关系,或自身有无地位、经济基础、私密信息,都切断这一社交窗口。这种行为背后,藏着四类典型心理动因,也折射出当下社交中的复杂心态。 首先是敏感型自我防御心理。这类屏蔽者多敏感且有隐性自卑,并非真有“不能见人”的内容,而是怕日常分享被解读、评判。比如发家常菜怕被调侃“没档次”,晒周边游怕被暗讽“没世面”。他们无法坦然接纳平凡,又没勇气用真实状态面对社交,便用“屏蔽”筑保护墙,本质是提前预设“被看不起”,用隔绝避免自我否定。 其次是被动关系中的掌控欲补偿。现实中,这类人常处社交弱势,需对方介绍业务、帮忙办事时,难免感“底气不足”。而朋友圈的屏蔽权,成了他们找心理平衡的微小出口。他们潜意识里会觉得:“或许需你帮忙,但我的生活状态,你没资格随意看。”通过控制信息权限,抵消“有求于人”的落差。 再者是对社交边界的误读。部分人将“屏蔽”等同于“划清边界”,认为“工作归工作,生活归生活”,想让私人生活不被业务对象打扰。出发点无错,却忽略业务关系中,适度开放朋友圈是信任纽带——对方偶尔看你日常片段,反而能拉近距离;刻意屏蔽反让人觉得“你不信任我”,成了社交障碍。 还有一类关键心理,是自视甚高的优越感营造。这类屏蔽者刻意装“神秘大佬”,明明没多少实际资源或地位,却用屏蔽造“我生活/资源高级,你不配看”的错觉。他们怕别人窥见真实状态,更想借“不被了解”凸显主导权,实则用虚假神秘感掩底气不足,强行显高人一等。 说到底,我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朋友圈本是轻量化社交窗口,若双方非朋友、无必要利益往来,既无深度交集,也没必要互相防备——连基本信息开放都做不到,留微信毫无意义。直白说,除必须维持的利益关系,对这种刻意屏蔽、故作神秘的人,不如直接删微信:既然你不想我了解,我没必要浪费精力维系这段可有可无的“好友关系”,毕竟我压根看不上你这种故作姿态,也用不上你——你离我远一点才最好。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13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