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自卑与超越》关于这本书,其实我早就把它塞进了收藏夹,直到最近才终于在车载喜马拉雅上点开了第一次播放。目前听到第15章,我才慢慢意识到:“原来自卑感和优越感,一直在悄悄影响我们的行为逻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其实是我们对自身现状不太满意而产生的一种普遍心理。这种不满意,会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于是我们就总想做点什么来弥补,也就是去追求一种“优越感”。但如果努力的方向跑偏了,就容易变成“无效努力”——看起来很忙,其实问题还在那儿。 追求优越感本身不是坏事,可一旦目标定得不切实际,行为就容易走形。书里大致把它分成三种类型: 炫耀型:喜欢夸大自己的成就,其实是想掩盖内心的不安全感; 逃避型:总摆出一副“我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是怕失败; 攻击型:习惯贬低别人,借此转移自己的焦虑。 这里面,最好理解的恐怕就是“攻击型自卑”了。“恼羞成怒”这词大家都不陌生——人越是在意的地方,往往越敏感。不少影视剧里也经常出现这类“脸谱化”的角色。 “炫耀型”也挺典型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为什么一直没读这本书?因为在读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已经“成长了”,早就摆脱了小时候那种自卑。对这个书名里带着点敏感词的书,我甚至有点对抗心理——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让我误以为自己已经“强大无比”“脱胎换骨”,觉得不需要再读这种书了,哪怕我连一个字都没看过。这不就是典型的“炫耀型”吗?回过头看,那时的我,像个拼命拿着一点成绩渴望被夸奖的小孩,却忽略了“我根本没读过内容”这个事实。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第一时间把这本书推荐给了一位喜欢独处、不太爱交朋友的朋友。结果她回我:“我现在已经不自卑了”,婉拒了我的安利,觉得我有点“好为人师”。我倒没生气,因为记得她曾经跟我聊起过去——如何在缺失的亲情和破碎的友情中,一步步重新找回自己。我明白那个过程一定伴随着很多“我不在乎”“没有用”这样的自我说服。这只是她的一种防御方式,是典型的“回避型优越感”——就像当初的我一样。只是希望未来有一天,她还有机会接触到这本书。 认识自己是一条很长的路,而这本书,或许就是路上那盏不太刺眼、却刚好能照亮脚下的灯。 #一百篇读书笔记 #自卑与超越 #自卑敏感 #心理学 #读书笔记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