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徐伟忠3周前
有机雾耕的技术核心——无土生态的创新实践 有机雾耕作为无土栽培的高级形态,是有机农业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其核心优势在于摆脱对土壤的依赖,同时坚守有机农业的生态本质。与传统土壤栽培不同,有机雾耕无需漫长的土壤培育过程,通过将营养液雾化后直接喷施于作物根系,为作物提供精准的水分与养分供给,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生态构建——相反,它通过独特的空间布局与物质循环设计,实现了无土环境下的有机生产。 有机雾耕的首要原则是营养液的“有机化”。严禁使用化学合成营养液,所有养分均来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提取物、沼液、鱼菜共生系统的净化水等天然来源,且需经过严格过滤处理,避免杂质堵塞雾化喷头。同时,营养液的配比需模拟健康土壤的养分结构,兼顾作物生长需求与根系微生态平衡,通过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构建根系周围的益生菌群落,提升作物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 在设施设计上,有机雾耕充分体现“生态共生”理念。栽培架采用离地设计,下方空间可保留自然植被或设置养殖区、堆肥区,形成“上层种植、下层生态”的立体布局。例如,在雾耕温室中,地面可种植驱虫植物(如薄荷、大蒜)或保留原生杂草,为天敌提供栖息场所;也可配套发酵床养殖,畜禽粪便经腐熟后转化为营养液原料,实现种养结合的物质循环。这种设计既解决了无土栽培缺乏土壤生态缓冲的问题,又延续了有机农业的生态链构建逻辑。 有机雾耕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尤其适合污染区域或土地资源紧张的城郊结合部。对于土壤污染严重的地块,无需进行复杂的土壤修复,直接搭建雾耕设施即可开展有机生产,且避免了土壤栽培中可能出现的重金属超标、连作障碍等问题。同时,雾耕系统的封闭性设计减少了水分蒸发与养分流失,水资源利用率较传统种植提升80%以上,配合秸秆覆盖、雨水收集系统,进一步强化了节水与生态保护效果。丽水农科院研发的“绕线式雾耕”技术,通过立体绕线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搭配地面生态植被带,已实现免农药、高产出的有机生产目标。#徐伟忠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徐伟忠1周前
农业的“中西医结合” 农业发展不应陷入“非此即彼”的极端,传统农法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才是可持续之路。传统土壤栽培依赖土壤的强大缓冲性,肥料多寡可粗略估算,如同中医的康养理念,注重整体调理与经验积累;现代营养液栽培、气雾栽培则强调精准量化,如同西医的对症治疗,以科学数据为支撑,两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互补共生。 纯有机农业或自然农法虽倡导生态环保,但存在产量低、周期长的局限。实验数据显示,有机栽培数月的生物量不足无机营养液栽培的1/3,难以实现产业化推广。而单一依赖无机营养液,虽能保障高产高效,却可能导致作物硝酸盐积累,影响品质。有机与无机的“解耦供给”模式为此提供了新思路:以科学配比的营养液作为“主食”,满足作物核心矿物质离子需求;将有机肥作为“副食”,补充氨基酸、维生素等有机分子,通过切换式供给实现有机融合。这种模式既能保证生长速度,又能降低硝酸盐含量,提升作物风味,破解了长期以来有机与无机混合导致离子平衡破坏的难题。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基于作物吸收机制的科学搭配。植物根系主要通过矿物质离子吸收获取养分,同时也通过胞饮作用等途径吸收有机分子,两者结合能兼顾产量、品质与生态性。脱离现代科技的传统农法难以满足规模化粮食需求——若回归纯粹自然农法,我国人口将面临“吃不饱”的困境;否定传统经验的纯工业化栽培则可能违背生态规律。如同中西医结合在康养与治病中的互补作用,农业也需走“传统+现代”的融合之路,在借鉴传统农法生态理念的基础上,依托现代科技实现高效生产,才能兼顾食品安全、生态环保与产业可持续。#徐伟忠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徐伟忠5天前
种植模式革新——省力化与高效化的双重追求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普遍面临用工量大、劳动强度高、效率低下的痛点,尤其是园艺作物栽培,劳动力成本往往占据生产成本的核心部分,导致规模化种植难以盈利,许多气雾栽培基地局限于家庭或小作坊层面,无法实现产业化突破。种植模式的革新以“省力化、高效化”为核心目标,通过栽培制度、设施设计与管理流程的创新,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让农业从“打工农业”转向规模化盈利产业。 番茄的插枝栽培是典型的模式创新:无需特意育苗,直接截取20-30公分带叶枝条,插入气雾栽培柱的孔洞中(孔壁摩擦加深、插枝深度适当增加),约一周即可生根,45天就能收获第一茬果实。这种模式遵循“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逻辑,通过定期插枝更替,让植株始终保持青壮年状态,不仅抗高温、抗病性更强,还避免了传统定植模式中果实离根系过远导致的养分运输低效问题。在设施设计上,倒挂栽培柱高度设置为2.4米(兼顾操作便捷性与空间利用率),采用塑料网+充气柱的组合降低成本,一年更换一次薄膜即可;种植布局采用60公分行距、双排种植,最大化利用空间。此外,红薯的气雾克隆栽培通过利用红薯的克隆特性,实现“两三亩地种一棵红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黄瓜的管道化栽培、立管栽培等模式,减少整枝打杈的用工量。这些模式创新的核心逻辑是“降低劳动力依赖”,通过简化流程、提升效率,让农业生产能够适应产业化的成本核算要求,实现规模化盈利。#徐伟忠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徐伟忠1周前
有机与生态的创新实践:路径革新与本质坚守 新型农业工业化并未背离生态与有机的核心追求,而是通过气雾栽培等技术创新,重构了其实现路径,让生态有机农业摆脱了对土壤的依赖,走向更高效、更可控的发展阶段。传统有机农业依赖土壤中有机肥的缓慢转化,效率低下且受土壤肥力、环境条件等因素制约,而现代生态有机农业则通过技术革新,找到了更灵活的实现方式。 在气雾栽培体系中,有机营养的供给不再局限于土壤转化,而是通过堆肥、沼气沼液、酶工程、酵素等多种技术,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转化,在脱离土壤的空间环境中,为作物提供充足且高效的有机营养。这种路径革新并未改变有机农业的本质——依然以有机营养为核心、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只是打破了耕地的限制,让有机农业可以在城市、温室等多元场景中实现。 同时,气雾栽培的可移动性让生态化布局更具灵活性。通过模拟自然生态中的种群分布,将喜阳与喜阴作物、相生作物合理搭配,充分利用不同生态位的生态场效应:比如青菜与番茄间作可驱赶虫害,香料类植物凭借强生态势实现生物防控,避免了传统农业中连作障碍、病虫害频发等问题。这种模式既减少了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又通过空间布局优化提升了单位面积产能,让有机农业从“依赖自然”走向“主动构建”,实现了生态保护、生产效率与产品品质的三重统一。#徐伟忠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7: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