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0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8: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黄海湿地藏着候鸟密码 博物馆里读尽千年生态诗 走进盐城黄海湿地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过了一道连接陆地与海洋的时光之门。暖黄的灯光漫过展陈橱窗,芦苇花影在墙面上轻轻晃动,空气里似乎还带着湿地特有的湿润气息,让人瞬间褪去城市的喧嚣,沉下心来聆听这片土地的故事。这里不只是陈列标本的展馆,更是一部镌刻着千年生态智慧的史书,藏着东方候鸟家园的秘密。 展馆的开篇,便把时光拉回远古。盐城的海岸线,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边界,而是大地与海洋博弈的舞台。先民们逐水而居,在潮起潮落间学会了“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晒盐、捕鱼、种稻,用最朴素的方式与湿地共生。展柜里的古盐工具、贝壳器皿,带着岁月的包浆,仿佛还能触摸到先民掌心的温度。那些刻画在陶片上的渔猎图案,记录的不只是生活场景,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初模样——他们懂得湿地是“地球之肾”,是鱼虾的乐园,也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从未想过过度索取,只愿在这片馈赠之地安稳度日。 顺着展区前行,湿地的生态脉络愈发清晰。黄海湿地作为太平洋西岸最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候鸟迁徙路上的“加油站”,更是无数生灵的家园。这里没有冰冷的文字说教,而是用场景复原让人身临其境:芦苇荡深处,丹顶鹤舒展羽翼,鲜红的头顶在夕阳下格外耀眼;滩涂上,小天鹅低头觅食,群飞时的剪影掠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讲解员说,早在明清时期,盐城沿海便有“鹤舞沙洲”的记载,文人墨客曾写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的诗句。那些迁徙的候鸟,带着跨越千山万水的记忆,年复一年回到这里,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湿地生态完好的最好证明,也是人与自然延续千年的约定。 最动人的,是那些守护湿地的故事。近代以来,随着环境变化,湿地保护成为重要课题。展馆里,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护鸟人的坚守:他们顶着寒风在滩涂巡逻,为受伤的候鸟疗伤,在芦苇荡里搭建观测点,日复一日守护着候鸟的家园。有位老护鸟人说,他爷爷辈就告诉过他,“候鸟是湿地的精灵,留住它们,就是留住了福气”。这份朴素的信念,代代相传,成为盐城人刻在骨子里的生态自觉。如今,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遗,更让这份守护有了世界意义,那些飞过天际的候鸟,成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生态使者。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正为湿地镀上一层金辉。远处的滩涂与天际相接,隐约能听见候鸟的鸣叫声,悠长而清脆。这座博物馆,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最真诚的方式,讲述着盐城的生态故事、人文记忆。#野生动物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0
00:00 / 4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20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69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