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光动力:你相信光吗? 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简称为PDT,作为一种依赖于光敏剂、特定波长光线和氧气相互作用的治疗方式,其医学应用真正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托马斯首次在动物模型中使用卟啉类光敏剂治疗肿瘤,并于1978年发表了第一篇将PDT应用于人类肿瘤患者的论文。虽然初衷是肿瘤治疗,但其对表浅组织的选择性让皮肤科医生很快注意到这一技术的潜力。 皮肤科作为与外界环境接触最直接的科别,其疾病往往具有可视性和局部性特征,使得光动力治疗具备了天然的适应性。从1990年代起,欧美国家陆续开始探索将PDT用于皮肤癌前病变、基底细胞癌、日光性角化病等疾病的治疗。1999年,瑞典首次批准5氨基酮戊酸作为外用光敏剂用于皮肤病变的治疗,这是光动力治疗在皮肤领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后,欧洲药品管理局和美国FDA也相继批准该技术用于日光性角化病和浅表性基底细胞癌的治疗。 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日本,PDT的发展则紧随其后。2000年后,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机构的推动下,中国各地开展了系统的PDT临床研究和应用实践。2005年,复旦大学皮肤病研究所的研究者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发表了国内首批使用PDT治疗尖锐湿疣和痤疮的报告,引发了业内对PDT在非肿瘤皮肤病治疗前景的关注。 与传统治疗手段相比,PDT对皮肤结构破坏较小,恢复快,且在某些难治性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痤疮中显示出抗炎和免疫调节的潜力。此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拓展PDT的适应症。2008年,美国麻省总医院皮肤科团队首次系统评估PDT在中重度痤疮中的疗效,指出其可通过破坏皮脂腺、杀灭丙酸杆菌实现显著改善。中国研究者也在多中心研究中证实了该结论,并在2020年后逐步推进了PDT用于瘢痕增生、扁平疣等难治性皮肤病的探索。 同时,为了克服传统PDT存在的光照痛感强、治疗时间长、副反应多的问题,科研人员不断开发新型光敏剂和改良照射设备。近年来,第二代光敏剂如甲氨基酮戊酸以及低能红光源设备被陆续引入,显著提升了患者的接受度与治疗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由复旦张江联合研发的新型光敏剂海姆泊酚于2017年获批用于鲜红斑痣的治疗,为光动力治疗在皮肤血管疾病领域打开了新的可能性。这一国产原创药物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在PDT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5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7: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