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岩浆遇冰发生什么现象?科普物理知识实验导热率密度压力长见识了 #岩浆 #物理知识 #科普知识 #长见识了 #没想到 当我们把一个加热到高温的金属球放到冰面上时,金属球会迅速向下融化,在冰里形成一个明显而深的洞。这往往让人觉得温度越高、越热的物质就一定能融得越深。然而,当温度远高于金属球的熔融岩浆倒在冰上时,却只会在表面形成一个浅浅的小坑,随后就迅速冷却凝固。这种表面现象的差异并不是因为温度高低本身,而是由热传递效率、材料性质以及能量释放方式共同决定的。 首先,岩浆虽然温度极高,但它的导热率却非常低。导热率低意味着热量很难从岩浆内部传递到外层,也难以持续输送给冰面。岩浆表面虽热,但内部的巨大能量无法快速参与融化过程,因此冰只受到一层薄薄表面的热量影响。相比之下,金属的导热率非常高,内部储存的热能能够迅速、持续地被传递到接触面,使金属球能稳定不断地向下融冰。 其次,压力对于融化也有重要影响。金属球通常密度很大,在冰上施加的压强高,接触面积小,局部压力集中,使其能“压着冰往下融”。岩浆的密度远低于金属,它被倒在冰上时会摊开,接触面积大、压力分散,无法在接触面形成强力的压入效应,自然融不出深洞。 第三,当高温岩浆接触冰时,它会瞬间在表面形成一个凝固的岩壳。这层岩壳不仅温度迅速下降,而且导热能力更差,等于在岩浆与冰之间形成一层天然“隔热瓦片”。这层壳阻挡了内部更高温的岩浆持续把热量传给冰,使融化过程很快减弱甚至中止,而金属不会出现这种瞬间凝固导致的隔热层现象。 最后,虽然岩浆温度极高,但其可用于融化冰的“有效热量”并不如想象中巨大。冰的融化需要消耗大量潜热,而岩浆在和冰接触的短时间内能释放出来的热量有限;相对而言,金属的热容量分布均匀,导热快,能持续将内部热量传至接触面,从而更高效地融冰。 因此,岩浆之所以无法像高温金属球那样深深融入冰块,是因为它导热差、压力小、表面容易凝固、热量释放效率低。温度再高,如果热量不能有效传递,也无法造成深度融化。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5
00:00 / 02: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8
00:00 / 06: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19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