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启蒙早教 #诗词 #国学文化 #儿童动画 #语文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创作的律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①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②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③注释 ⑴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⑵远:远自。 ⑶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⑷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⑸江:长江。 ⑹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⑺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 ⑻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⑼仍:依然。 ⑽怜:爱。一本作“连”。 ⑾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⑿万里:喻行程之远。 ④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00:00 / 00: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看学生们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里沉醉,那些纯粹的感悟如星子坠入心湖,让我忽然懂得:教育是一场穿越千年的浪漫相逢,而人生,本就是带着诗意与牵挂的远行。 学生们读“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时,语气里满是憧憬:“这是李白推开世界的门,看见天地铺展开来的样子!” 多浪漫的解读啊。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我们都曾是怀揣热望的少年,告别熟悉的山峦,乘着时光的舟,奔赴一片未知的平野。教育的浪漫,便在于点燃这束向往的光,让孩子们有勇气去触碰远方的风,去丈量天地的宽,如同李白当年“来从楚国游”的决绝与热忱,带着少年意气,奔赴属于自己的壮阔。 而当他们读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课堂忽然静了下来。有个男孩眼中闪着光,朗声道:“再看看这山再看看这水,我李白来也!” 这句话瞬间撞进心底——没有缠绵的眷恋,却藏着最炽热的告别:是少年对故土的深情回望,更是转身奔赴天地的万丈豪情。原来,所有的远行都藏着回望,所有的闯荡都裹着温柔。人生的浪漫从不是义无反顾的孤勇,而是“闯天下”时,心里始终揣着一汪“故乡水”——是深夜里的一句牵挂,是记忆里的一缕烟火,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回头望见的归处。教育的深意,便是唤醒这份与生俱来的赤诚,让孩子们知道,逐梦的路上从不是孤身一人,那些默默的牵挂,是最温暖的行囊。 #公开课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96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