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之魂:玻尔兹曼的孤寂火焰 故事来源说明: 核心历史事件(吕贝克会议及玻尔兹曼的孤立感): 1895年吕贝克会议(Versammlung Deutscher Naturforscher und Ärzte in Lübeck)是玻尔兹曼学术生涯中一个关键且真实的转折点。他在此期间感受到的强烈孤立和对原子论/统计力学的辩护,是科学史学家广泛记录和讨论的主题。 玻尔兹曼的书信引述: 他信中表达的孤独和为未来战斗的感受,被收录在可靠的科学史文献中,例如 Carlo Cercignani 所著的 Ludwig Boltzmann: The Man Who Trusted Ato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等传记和研究著作。 主要论战对手(马赫、奥斯特瓦尔德)及观点: 恩斯特·马赫的实证主义哲学和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倡导的“唯能论”(Energetics)对原子论的强烈质疑和反对,是19世纪末物理学界真实存在的重大思想交锋。 玻尔兹曼的任教经历(维也纳、莱比锡): 他在维也纳大学的受欢迎和在莱比锡大学(1900-1902)与奥斯特瓦尔德共事期间经历的激烈冲突,是其生平的重要部分。 玻尔兹曼的去世: 他于1906年9月5日在意大利杜伊诺自杀身亡是确切的历史事实。 理论被证实(佩兰实验、爱因斯坦研究): 让·佩兰在1908-1911年间通过布朗运动实验确证了原子的存在(为此获得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05年和后续工作中(如1909年关于临界乳光的论文)从理论上深刻支持了分子运动论和统计力学的基础。这些关键进展发生在玻尔兹曼去世后不久,戏剧性地扭转了科学界的共识。 玻尔兹曼的遗产(熵的统计解释): 他提出的熵的统计力学解释(S = k log W)是其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现代物理学和化学的基石。 #中视频伙伴计划 #故事 #科学 #物理 #千粉扶持计划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1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你说的话孩子不但不听,还对着干,该怎么办?” “孩子不听话”是无数家长共同面临的核心困扰,是多数家庭亲子矛盾的导火索。其实,这一现象背后藏着心理学规律,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魏格纳的“白熊效应”实验,就深刻揭示了关键原因。在实验中,魏格纳要求参与者不要在脑海中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结果所有人的思维都出现强烈反弹,脑海里无一例外都会浮现出白熊的形象。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亲子沟通:当孩子在前面奔跑时,家长本能地喊“小心,别摔了”,可是毫无效果。因为人的潜意识无法识别“别”“不”这类否定词,家长看似提醒“别摔”,实则是在强调“摔跤”,孩子的注意力会被牢牢吸引到“摔跤”上,潜意识甚至会推动这一行为发生。不妨回想一下,你平时对孩子说的话里,有多少是用否定句式表达的?“不要玩手机了”“不要浪费时间”“别磨蹭了”“上课别走神”“不然老师不喜欢你”……按照潜意识的信息处理逻辑,孩子会自动过滤掉否定词,真正接收到的信息其实是“玩手机”“浪费时间”“磨蹭”“上课走神”“不被老师喜欢”。 所以,亲子沟通的核心关键的是:告诉孩子“要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正面确认”,与我们上一节课提到的“潜意识正面暗示”一脉相承。具体可以这样调整沟通方式: - 孩子玩手机时,不说“不要玩手机了”,而是说“孩子,该去学习了”; - 孩子浪费时间时,不说“不要浪费时间”,而是说“孩子,请珍惜我们的时间”; - 孩子拖拉磨蹭时,不说“别磨蹭了”,而是说“孩子,请加快你的速度”; - 孩子上课容易分心时,不说“上课别走神”,而是说“孩子,请认真听课”。表面上看,“正面确认”和“批评指责”似乎差别不大,但核心逻辑截然不同:批评指责指向过去,聚焦于孩子已经犯过的错误,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心理;而正面确认指向未来,聚焦于孩子可以达成的积极行为,每个人都本能地拒绝批评,但很少有人会抗拒被正面确认的感觉。作为家长,我们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行为上,而非负面问题上。用积极、明确的正面确认方式,清晰告知孩子应该做的事,才能真正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减少对抗情绪。如果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不妨尝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沟通技巧,看看亲子关系是否会有积极变化。#潜意识育儿#孩子不听话怎么办#正面教育的力量 #正面引导 #正面教育 @孩子叛逆怎么办#亲子关系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當兩大金融巨獸角力時,普通人絕不能碰的「兩個陷阱」 📚 【本期视频灵感来源 & 延伸阅读】 视频中提到的许多内容,其核心思想都源自查理·芒格与沃伦·巴菲特的毕生智慧结晶。 如果你希望直接触碰大师最原汁原味的思想,我强烈推荐收藏这本被全球价值投资者视为"圣经"的书: 📖 《Poor Charlie's Almanack》(穷查理宝典 - 英文典藏版) 当中国在香港发行四十亿美元债券,美国面临三十八万亿债务困局,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正在酝酿。 普通人看到新闻,开始焦虑:美元会崩吗?资产要重新配置吗?该买黄金还是比特币? 查理·芒格说:停下。你正在落入比市场风险更危险的认知陷阱。 在这部深度剖析中,芒格将以九十九年智慧,为你揭示: 🔍 为什么关注大国金融博弈,对普通人来说是最昂贵的分心? 🔍 在巨兽角力时,哪两个看似"安全"的资产其实是财富杀手? 🔍 如何运用"自律的懒惰",在风暴中守护你的财富? 这不是又一篇国际局势分析,而是一场关于投资本质的清醒对话。 你将学到芒格坚守的"反脆弱原则": 💎 如何区分真正的生产性资产与伪装成机会的陷阱 💎 为什么"什么都不做"才是当下最智慧的投资策略 💎 如何让复利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创造奇迹 如果你希望在金融动荡中不仅存活,还能稳步积累财富,这部影片将给你最务实、最深刻的答案。 ⚠️ 重要声明: 本片内容是基于查理·芒格与沃伦·巴菲特先生的公开演讲、采访及其投资哲学进行的二次创作,旨在分享智慧,并非逐字稿。影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是为了更好地呈现其思想的深度与温度。 本视频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独立思考。 🔹 免责声明 本频道为教育性质,由查理·芒格与巴菲特的仰慕者创建,与芒格、巴菲特本人或任何相关机构无关。 频道中的语音由人工智能生成,仅供创意与娱乐用途。 这些语音并非真实人物,也无意模仿、冒充或代表任何在世或已故人士。 本频道遵守所有平台变现与合成内容标准政策,并进行了明确标注。
00:00 / 1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
00:00 / 08: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10: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
《天性抑或后天: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的行为动因博弈》 📌中心主题思想 ⭐️围绕“天性(Nature)vs 后天环境(Nurture)”的经典争议,通过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探讨人类为何会在权威压力下做出违背个人道德的行为,进而反思“行为是由基因本能驱动,还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核心问题。 📌主要内容 ⭐️1. 实验设计:耶鲁大学的米尔格拉姆招募40名受试者(扮演“教师”),让他们对答错问题的“学生”(实为演员)施加电击(电压从15V到450V),并要求无视“学生”的痛苦反应。 ⭐️2. 预期与结果:精神病学家预测几乎没人会用450V,但实际超60%的受试者服从到最高电压(部分国家甚至达85%)。 3. 两种解释: 📎天性论:认为是人类的“攻击性本能”(基因遗传)驱动了电击行为,这种本能曾帮助祖先生存。 📎 环境论:认为是实验的“社会环境”(实验室的权威感、“科学研究”的正当性)让受试者将行为合理化,服从于制度权威。 📌结论 ⭐️实验揭示了人类在权威情境下的高服从性,但“行为是天性(基因)还是环境(社会)导致”的争议尚未解决——这正是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核心问题:需要明确基因编程与环境交互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雅思#阅读#认知思维#自我提升#讲书 @DOU+小助手 @俞敏洪 @新东方雅思托福 @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抖音创作小助手 @外研社辩论赛事助手 @罗振宇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