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2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教过不少地理“困难户”,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个:刚接手时他初一,脑子里没有一幅完整的地图。气候类型错位,洋流方向混乱,区域地理的特征更是完全混淆。 家长急得不行,差点去报了“图片记忆班”。我说,孩子缺乏空间概念,咱们不能光看不动手,得用“勘探者”的方法,带他亲手绘制一遍。现在大半年过去,他这次期末地理成绩,已经成功“精准定位”到了98分。 一、地图:分层设色与精确定位 起初他连中国各省份的位置都说不全。我没让他空想,而是把地图当成“单词书”: 基础定位:每天花15分钟,徒手描摹一张空白地图,先描轮廓,再标出重要的山川、城市、港口,这是地理的“字母”。 专题叠加:就像记单词的搭配,在基础地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叠加气候分布图、洋流图、农业区分布图。两个月下来,他脑中有了“活地图”,提到一个地方,能立刻反应出它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二、原理:理解与推演,而非死记 地理规律是世界的“语法”。很多学生怕计算题和成因题,其实是没理解背后的逻辑。 我从 “气压带风带”这个“核心句型” 讲起,带他推导出全球的气候类型,再理解洋流的成因。 “看图说话”:学完一个原理,就让他对着地图讲解一遍。现在他分析区域地理题,会主动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层层推理,答案逻辑严密。 三、答题:定位先行,要素分析 以前他答综合题,答非所问。我让他严格遵循“地理流程”: 第一步:精准定位:先确定题目所问地区在哪里,调用脑中该地区的“地图图层”。 第二步:要素分析:从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两个维度去梳理答题点,确保不漏项。 现在他的综合题,答案条理清晰,要素全面,像一份专业的考察报告。 补地理关键在构建空间感。 前两个月,他画的地图还歪歪扭扭。果然到第三个月,他像“开了天眼”,各种地理要素开始在脑中自动叠加、关联。所以说,基础差不可怕,怕的是不去构建空间模型。把地图画烂,把原理吃透,这些看似“笨”的勘探法,反而能让学生真正读懂脚下这颗星球。#内容过于真实 #初中生 #地理 #期中考试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